向文波:三一主要国际战场在发展中国家
记者:上一次“裁员风波”时去参观过沈阳的工厂,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三一现在是一个非常缺乏管理意识的公司。有很多日常的培训,诸如丰田的管理方法之类的,但基层员工好像对这种方式并不那么敏感,甚至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向文波:你说对了,就像小孩读书一样,没有小孩愿意读书的,但是你必须强迫他,如果说都想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那这个世界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在一个组织里,你必须强制性地去接受这个文化。尽管他有可能不愿意,但是你的努力多少是会有成效的。比如说精益生产方式可能他们不感兴趣,但是我不断地跟他们讲,潜移默化的,总会产生作用。让所有的这些都变成员工自觉的行为这是我们的理想,那是管理大师们书本上写的东西,但是要真正做到这点是很困难的。
另外,我们也不要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从顶层到基层是衰减的,并不是每个基层员工都全部认同这个文化,而恰好文化的作用,是越往上越管用的,到了基层其实用处并不大。比如说“品质改变世界”,如果把它变成整个公司的决策层的指导原则,那就十分有价值。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员工来说,你只要认同基本的就可以。可能很多人的商业规则就是工资,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所以你待遇好、工资高我就认同,根本就不用讲什么“品质改变世界”,这都有可能。所以,我做不到让每一个员工都接受所有的商业思想。
记者:看起来三一的发展路径跟中国近几年的发展路径比较类似,而时下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从没有间断过,也有很多声音是在说中国这种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向文波:大家都说三一碰上了所谓的“中国机遇”,但哪家公司不是这样呢?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使命了,但是像三一这样的企业,利用中国机会发展起来了,当有一天中国的市场太小了,我们就要像卡特彼勒那样去参与全球竞争,这就是可持续。
大家可千万不要想这个东西搞完了(指中国机会的衰减)以后怎么办,世界变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方式就会变,我们总不能为了将来100年以后还有工程干,现在就不搞基础建设,控制发展速度吧?这个思维是错误的。
记者:其实刚才你谈到很多问题,包括员工的内部培训所引起的一些误解,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三一都是第一次面对,而且明显缺乏一个解决问题的流程。
向文波:不能说三一是没有问题的企业,三一这么快速扩张,各级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都那么称职,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因此,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可能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和员工的沟通,这么多的事业部,有的人力资源部管理水平能力高,有的水平低,有的方法简单,有的方法粗暴,我从来不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
记者:那如何有效地去解决呢?
向文波:这是一个过程,这种管理能力的培养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你必须付出代价,总是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一个问题都没有、人都非常优秀、都能胜任本职岗位——这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讲是不可能的。我们之前都在提“每年再造一个三一”,组织体量已经那么大,怎么可能没有这些问题。所以,我只能抓住主流发展和成长,其他问题只要不致命就OK了。
记者:你现在可以看到的短板是什么?
向文波:所谓的短板和优势都是比较来的,其实就三一而言,我觉得我们各方面在行业里面都还是有优势的。当然一些方面的差距也的确存在,比如说我们研发投入很大,但是回报不如预期。我们有一万人的研发队伍,我们其实应该能比现在做得更好。再比如说对待员工的方式,我们本以为做得足够好,但还有员工不满意,这也引发了那么多的关于裁员的负面消息。我们也在找原因,可能是媒体关系管理得不好,也有可能是内部员工管理的方式不好。
记者:你也提到过,三一正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由原来的内生式的增长转变成内生和海外并购并驾齐驱的战略。
向文波:此前(在收购德国大象之前)我们并没有做过并购,甚至碰都不碰,一方面不想去惹什么“钻国家制度空子”此类的麻烦,另外也有企业发展规模的问题。我们是从零开始的,那个时候一没钱,二没品牌号召力。但现在三一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这个时候的并购不是说你想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不并购大象就会影响行业竞争的地位,甚至危及到三一的生存。将来企业规模大了以后,主要的扩张方式就是并购,并购可以说是最低成本的对市场整合的方式。如果这个时候你再靠真刀真枪地把别人干掉,那会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代价很高。
记者:那如何去控制海外扩张的节奏?
向文波:三一看起来已经很庞大,但我个人觉得还不大,因为我们在全球现在也只是排在第六。在中国,我们要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所以竞争的应该是国际市场。但又不是在欧美,而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在“第三战场”。欧美有自己的工程机械产业,我们去打他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主要的战场是那些工程机械产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