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龙与中大合作 轻量化纯电动中巴上路
随着设计的不断改进,中大东莞研究院轻量化纯电动中巴的优势愈发显现出来。纯电动中巴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两项,其一是百公里能耗,今天市场上常规的纯电动中巴在满载(载客8-11人)和不开空调的情况下,百公里能耗约为40kwh左右,续驶里程接近180公里;而中大东莞研究院开发的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在同等条件下百公里能耗不到20kwh,续驶里程接近180公里。其二是性价比,常规纯电动中巴是在同型号的燃油中巴车型上改装而成,整备质量约5吨左右,市场售价普遍在80万元上下;而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采用全新开发的轻量化车型平台, 整备质量2.3吨,车辆的市场售价可控制在40万元左右。
轻量化纯电动中巴的能耗和价格都降低了一半以上,而载客量和续驶里程与常规改装电动中巴相同,具有明显优势。进一步测算表明,该款轻量化电动中巴在电池寿命期内的经济性也已经接近同类型的燃油车,如果考虑政府提供的节能车购车补贴,甚至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
延伸:打造东莞电动汽车产业链
破解了技术难题之后,中大东莞研究院还需要在制造、工艺、应用、推广等环节开展一系列创新,打造一条全新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使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真正走出车间、走向用户、服务于市民。
设计上,建立了新结构、新能源和新动力的“三新”技术体系;建设了快速车型平台、硬件在环集成仿真平台、电源测试与电子开发平台、轻量化结构创新平台的四大技术平台;针对不同的车型,研发出多款高效集成的动力总成。
制造工艺上,首创铝合金车架构件的模块化生产和拼装工艺、夹心玻璃钢覆盖件的生产和拼装工艺、关键连接件的制造及装配工艺。
应用上,开展镇街区域公交中巴的应用示范,设计了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充电”的应用模式:线下满充,晚上在停车场慢充3-4小时充满;线上补充,白天在首末车站通过充电亭补充充电。
推广上,设计“三电协同”的推广模式,通过“电车厂—电池厂—电网”三方的分工与协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市场,打开利润空间。
中大东莞研究院的带动下,东莞新型轻量化电动汽车产业链已初具雏形。该款车型上有70%多的零部件由东莞企业生产,在东莞也聚集了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积极配合轻量化中巴的产业化。如东莞迈科、志诚冠军、乔登新能源、兰阳科技等企业都在积极开发动力电池;东莞格兰玛、东莞电机等企业在积极开发AMT和电机;东兴铝业、东莞宜安、东莞宏毅碳纤等企业在积极开发轻量化产品;信义玻璃、旭邦油漆、以及一批汽车电子、线束接插件企业也都在积极配合轻量化中巴的产业化。
中大东莞研究院不负厚望,正在为东莞实现多年的“汽车梦”。随着首批40辆新型轻量化纯电动汽车逐步上路营运,标志着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初步成果,却并不意味着创新的终结。目前,宗志坚和他的团队正在设计第四代纯电动商务中巴。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更友好、更安全、更快捷的纯电动中巴诞生在中大研究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