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轻量化纯电动中巴 五洲龙 东莞 

五洲龙与中大合作 轻量化纯电动中巴上路

时间:2013/4/8 14:37:26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作者:秦昕责编:0条评论

 

“欢迎乘坐纯电动中巴!”清明时节,一批外表轻盈、节能环保的纯电动中巴行驶在春意盎然的松山湖。这是由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开发、深圳五洲龙生产的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在松山湖陆续开始运营,东莞的“汽车梦”由此接轨现实。

 

这批按照“汽车适应电池”的新思路开发的轻量化纯电动中巴,百公里能耗不到20kwh,价格控制在40万左右,两项关键指标都比常规纯电动中巴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在纯电动中巴产业化的历史上是一个突破。完成这个突破的是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下称中大东莞研究院)、深圳五洲龙汽车厂、诸多供应零部件的东莞企业以及投入启动资金的东莞政府。“这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创新,而是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系统创新,”中大东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宗志坚说,“而促成这一切的正是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协同创新的机制。”

 

难题:纯电动汽车行业的三大短板

 

2009年6月,中山大学与东莞市政府签订协议,在松山湖共建研究院,电动汽车被列为其中的重点工作。东莞市政府投入了1.2亿资金,中山大学则投入品牌、人才团队、技术等无形资源,推动地方研究院建设成为凝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区域技术创新的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的基地。

 

国内外的纯电动汽车存在三大短板:售价高、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由此导致纯电动汽车一度处于要不要发展的风口浪尖。面对东莞政府的殷切期待和电动汽车的严峻现实,初到松山湖,宗志坚副院长和他的团队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山大。

 

目前大多数车企普遍采用在燃油车基础上改装的方式开发电动汽车,然而这种“改装”的技术路线却存在售价高、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明显的缺陷。现有电池的储能密度不到燃油能量密度的百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现有车型对能源的需求。宗志坚副院长形象地指出:“改装,就相当于用小孩子的胃口(电池)和少年的心脏(电机)来武装大人的身体(传统车身),显然这是不可能造就一个强壮的大人(纯电动汽车)的。”何况改装以后的电动汽车还会更重,对能源的需求更高,不仅如此,昂贵的电池,导致改装车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都是摆在电动汽车团队面前的难题。

 

理念:让汽车适应电池

 

中大东莞研究院提出该变“让电池适应汽车”的惯性思维,提出“让汽车适应电池”的新观念。在电池储能密度难以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要做“车”的文章,重新考虑汽车的结构、材料和工艺,给汽车“减肥”,为电池“减负”,使汽车更加节能环保。

 

这样,中大东莞研究院提出“轻量化+新能源”两条腿走路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所谓轻量化,是指全面采用轻量化材料、设计全新的结构、使用全新的工艺,获得减重显著、安全可靠的轻量化车型平台,然后再在该轻量化车型平台上合理布置电驱动总成和电池组,获得新型轻量化纯电动汽车。

 

实践:挑战传统的汽车结构设计理论与制造方法

 

从理念到现实,一走就是3年多。要改变存在了上百年的汽车结构设计理论与制造方法,谈何容易。

 

3年前,第一代低速纯电动中巴没有车窗车门,时速30km,定位是场地观光车,但是比市面上已有的观光车能搭载更多的乘客、行驶更远的里程。第二代纯电动中巴开始使用轻量化结构,时速50km,可服务于小镇区域交通。有了前两代的经验,第三代纯电动中巴将时速提高到70km,采用了“三元结构”,在确保安全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车身重量。经过不懈努力,第三代纯电动中巴终于登上工信部2012年第243号汽车产品目录,可以销售并挂牌上路运行。

 

第一代低速纯电动中巴没有车窗车门
第一代低速纯电动中巴没有车窗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