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海格客车 15周年 

海格15周年系列盘点之:效率中国的客车样板

时间:2014/1/22 12:50:29来源:本站作者:责编:0条评论

 

效率路径的结果

 

路径不同,发展不同,其结果也不同。IBM和华为变革所获的巨大成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这句话。

 

“在越来越变幻莫测的时代,用户的需求已越来越倾向于商业范畴。”正因郭士纳所说的这种趋势,被IBM和华为所洞悉,才使他们成为商业的典范。如今这种趋势也在客车业演绎着。今天道路客运企业所需的,已不仅是将乘客从A运到B的商业模式,他们更需要的是运营效率。这其中就包括安全、节能、降耗、维保等等一系列与运营有关的问题。

 

而说到“运营效率”,不仅让人想起10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中国高档豪华客车市场基本上被洋品牌所占有。因为大城市间、长距离公路客运,需要运营高效率的客车。

 

基于这种现状,刚刚进入大客市场的苏州金龙决定就市场所需,将12米客车的发动机定位在300马力以上,来提高客车的档次和运营效率。

 

这可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要知道当时客车的配置都比较低。12米大巴,配260马力的发动机,已是中国客车企业对发动机最大马力的选择。此外,客车界很多人认为,马力越大越费油。

 

然而,一个眼见的事实是,占高端市场的洋品牌客车选择用的都是大马力发动机。因为高配置需要大马力发动机,安全、舒适、可靠、加速性也需要大马力发动机。缓速器、空调等用电配置的增多,“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越来越降低客车的运营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大马力发动机的应用,改变了客车业的一个思维,大马力发动机只要匹配合理,不但能降低油耗,而且能提高可靠性。

 

2006年8月,媒体首次出现这样的报道,中国自主开发的12米客车已创造了百万公里无大修的记录,这一记录的创造者就是首开大马力先河的海格客车。而在此之前,首次大修里程一直是中国客车业发展之痛。

 

科技为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

 

几年过去了,围绕着“运营效率”的变革再次来临。而这一次与7年前不同的是,海格将从华为、IBM学习到的效率管理“真经”,转化成用户的运营效率解决方案。

 

2010年7月,海格推出了G-BOS智慧运营系统。这一以提高用户运营效率为宗旨的创新,引发了客运管理思想的一次变革。有媒体对此评论说,客车智能化由此拉开序幕,这为实现公路客运企业高效运营管理提供了可能。

 

媒体之所以有如此评价,是因为其将过去传统的经验管理、静态管理、粗犷管理引向科学管理、动态管理、定量管理和过程管理,全面破解了客运企业传统管理的难点。而这样的管理转变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客运企业的安全,及收益上升、成本下降和运营收益最大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自G-BOS推出以来,宇通、青年、桂林大宇、金龙、金旅、申龙等客车企业也纷纷推出了类似概念的客车运营管理系统。

 

其实,G-BOS带来的效率,在交通运输部举办的“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一次成果,而‘海格智慧’是转化过程中重要的载体。”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在“科技助力行”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有96家企业参与,1288辆运营客车和734名驾驶员报名参加的评比活动,所产生的“百公里油耗平均降低5%,80%以上影响安全驾驶的不良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的结果这样评价。

 

2013年,距G-BOS推出已有3年之久,当初跟者云集的热闹景象已经不再,但海格却从未停止过对车联网技术应用的更高追求。2013年5月,G-BOSⅡ代强势推出,继续助推中国道路客运业走向更深层次更高效率的车联网时代。

 

海格,就是这样一家时刻用效率让“我们的距离不再遥远的企业”。如果说效率改变了中国,那么,效率也改变了海格,改变了中国客车。这是将海格发展轨迹解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