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格15周年系列盘点之:效率中国的客车样板

海格B照就能开的新国标校车
向IBM和华为学习
效率是发展的翅膀。它改变了中国,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述,企业创新重在提高效率,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只要是能够提高效率,都是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1998年,当刚成立的苏州金龙将效率作为企业准则时,一个叫华为的企业因无章法和效率的低下,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场变革使华为和它的历史同伴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杰克?韦尔奇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老师,任正非想学韦尔奇的“六西格玛”管理。但“六西格玛”更适合高端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对于需要速度和灵活的定制化通信设备效果并不明显。
类似的问题也曾出现在蓝色巨人IBM身上。20世纪90年代初,新上任的IBM总裁郭士纳操刀让技术强大但缺乏章法的IBM进入IPD的管理文化,IPD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
效率和产品投资回报角度的探索,成功地推动IBM走上了从技术向市场转化的商业路径,使企业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998年,华为开始的以IBM为标杆的成功学习,也使其成为中国商业世界的一个符号。
地球很大,但有时候又很小。尽管通信设备和客车是两个差异不小的行业,但定制化和产品复杂程度的类似,使同样追求效率的苏州金龙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顺理成章地将华为作为学习的标杆。
建立产品开发管理机制(IPD,集成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机制(ISC,集成供应链)。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变中,苏州金龙希望像华为一样,既规范有序健康的运转,又不失灵活和反应速度。而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一次做对”。
邢宗智,苏州金龙技术中心副主任。这位2002年从南汽来的老员工,亲历了这场变革。“过去企业的效率全凭一种热情和经验,尽管也有规章制度约束,但部门间却相互脱节,产品研发不是从市场,而是凭对技术的认识开发产品,造成了效率的低下。”邢宗智认为,自引入IPD以后,公司的工艺、制造、财务、售后、品质、销售、研发、采购等八大部门,都要协同研发产品。这不仅加快了新产品导入周期,而且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了产品的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缺陷。
其实,这一变革带来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效率的出发点和终点合二为一都是市场。因此,其商业路径必然也是市场而不是技术。

海格气电混合动力公交在徐州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