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车国四升级浪费惊人 最终还得用户“买单”
笔者还了解到,2007年成立的上汽菲亚特红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菲红),在工厂建成后没多久,国三的发动机就不再予以认证,上菲红认证的几乎都是国四产品。但是,经过认证的国四发动机,市场采购数量又不多。这个工厂的产能,得有多大浪费?这种浪费,不比饭桌上的浪费更让人心痛吗?

上菲红认证的几乎都是国四产品
国家现在反复讲,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笔者认为,要治理产能过剩,应该先治理政策制定失误和执行失信。
有多少企业是根据环保部最初的2009年时间表来制定自己的规划?这些企业包括,发动机企业、发动机零部件企业、后处理企业、尿素生产企业。当然,还有无数的商用车企业早就进行了产品开发和认证。各位官老爷,知道现在认证一款车要多少钱吗?在几年前,花几十万元认证的一款国四车型有可能今年已经完全过时。但其中包含的所有研发费用、认证费用,还有零部件的准备费用,统统打了水漂,这是多大的浪费?
管理浪费
当前,尽量减少产品品种、平台化已经成为汽车生产的大潮流。
可是对于中国商用车界而言,长期并存的国三和国四两套零部件体系,两套零部件的存货,两套生产的装配流程,两套产品目录和图册,两套价格表和不同的返利措施,这对于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来说,都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虽然这些管理成本都不是实物成本,但是,就是这样隐形的管理成本,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带来无谓的耗费,同样也是巨大的浪费。
而且,几乎对于所有人来说,除了管理成本,还有精神耗费。产业链上几乎所有人,都要为了升级的事进行猜测、打听、苦恼、痛苦、烦躁。这种痛苦的成本岂能用金钱来衡量?
此外,两套体系的资金占用更不用说,在这段时间里,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成本都会在无形中增加很多。
隐形的管理成本,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带来无谓的耗费,同样也是巨大的浪费
劳民伤财
就在去年年底,笔者就接触到一起因国三车而打官司的事情。
四川有家客运公司春节前订购了一批某客车厂的国三大型客车,单价都在40万元以上。客车是定制产品,交货期需要一个过程,但后来出了一点意外,交货期晚了几天。
但就是由于晚了几天的缘故,导致这批国三新车无法在当地上牌。于是,客户要求退车,但企业认为这批车辆属于定制产品无法退。就这样,厂家和客户开始对簿公堂,打起官司。
如今,这一场官司仍未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结果一定是双输。对于客运用户来说,本来指望年前买车可以赶上春运高峰,结果由于新车无法上牌错过黄金运营期;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由于原客户不要的这批车是定制品,无论再给别的地区或者别的客户,都要再花成本,而且这些车的资金肯定要沉淀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影响了车企与客户的关系,打起了官司,人力和物力都是成本,还搭进去信誉和感情。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这些浪费,最终都要变成产品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是消费者在买单。而这些无谓的成本却没有产生任何价值。国四排放升级的事,之前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现在每天还在制造无谓的浪费,并且不知道何时是个头儿,这真让人心痛啊!
国家要减少产能过剩,要消除浪费,请从国四排放升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