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晋江陆地港 物流 

晋江陆地港运转顺利 开启物流新模式

时间:2013/5/2 10:47:36来源:东南网作者:刘益清责编:0条评论

 

民企运作资金灵活机制和建设的高效率,自陆地港启动以来,显示出不可小视的优势。晋江陆地港规划占地2500亩,第一期586亩,启动区267亩,于2010年4月19日正式动工。仅用17个月时间,2011年9月29日,启动区就投入试运营,2012年3月19日,泉州海关、检验检疫部门正式入驻运营,标志陆地港步入全面投产运营的新阶段。

 

晋江陆地港是我省唯一落地沿海城市的陆地港。曾有人质疑,晋江这样的沿海城市是否有必要建一个陆地港?而建了陆地港到底能否发挥作用?对此,晋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健倩这样回答:“晋江虽有100多公里海岸线,临海有深沪、围头、东石港口码头,距离石狮的石湖港也不远,但这些港区开通的国际航线加起来不到10条。港口通关、检验及中介服务功能发展滞后,制约了这些港口对产业服务及带动作用的发挥,而晋江产业集群发达,经济外向度明显,长期依赖厦门港口在其外贸上的通道作用,但晋江出口产品运到厦门检验、报关存在诸多不便,仓储的费用成本也高,所以,当地企业迫切希望本地能建设完善便捷的口岸设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江陆地港应运而生。”

 

在政府和民企这两只手合力推动下,晋江陆地港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四个陆地港中建设速度最快、最先投入运营的陆地港。2012年,正式开港后的第一年,就斩获进出口总额10.57亿美元,货运量达24.08万吨,缴纳税收1.1亿元,各项数据均居我省四大陆地港之首,成为我省外贸经济增长的亮点。其收获的沉甸甸数据,更是对质疑港区能否发挥作用的一个响亮回答。

 

李锦仪告诉记者,由于陆地港灵活运行机制,拓宽、畅通海西综合通道,吸引更多的货物回流福建,对我省港口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明显的正能量。

 

一种新物流模式的诞生

 

作为新生事物,晋江陆地港从一诞生,就以其靠近产业集群、物流仓储配套完善、口岸完整、服务优异,吸引了显赫世家等一批外贸公司总部回归,也使得和泉州毗邻的厦门外贸中介从业者争相试水陆地港,得以实现二次创业的梦想。

 

王勇,这位曾经在厦门做了10年国际货代中介业务的泉州籍青年,现在的身份是晋江兴宇货代中介公司总经理。去年2月,就在晋江陆地港正式运营前一个月,先嗅到商机的王勇班师回乡,率先在晋江陆地港租下办公室,成立晋江兴宇货代公司,成为入驻该港的第一家货代中介。

 

接下来顺风顺水的业务证明王勇眼光高人一筹。凭着对晋江企业的熟悉和先行入驻陆地港开展业务的优势,公司每月代理的出口货柜从以前的100多柜,迅速攀升到400多柜,企业效益同步上扬。

 

晋江陆地港港务公司董事李圆圆说:“泉州和厦门同属厦门关区,在晋江建陆地港,实现了口岸功能的合理分工,既减轻了厦门口岸部分功能如仓储的过重负荷,又实现了口岸功能后移、靠近出口产业基地。这对制造企业、物流、贸易中介,都是一举多赢。”

 

李圆圆告诉记者,开港以来,泉州出口货源不断回流,其中40%以上是原来由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外贸发达省市口岸出口海外的货源。

 

除了利好出口产业,陆地港的诞生,还倒逼海关改革传统的监管模式,如构建陆地港保税物流平台,首次打通从中亚经新疆阿拉山口到晋江陆地港这条新的国际物流通道,将原本远在新疆的棉花交割交易转移到晋江进行,解决了泉州纺织服装企业燃眉之急,大大便利了泉州及其周边生产用棉企业的需求,降低了企业成本。“现在,泉州的用棉大户只要到陆地港保税仓,就能挑选中亚国家的现货棉花,现场决定是否采购,相当于实现了关外交割交易。”

 

外贸总部回迁、中介入驻、货源回流、大宗进口货物保税交易,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源于陆地港整合各种资源,开启物流新模式的能力。

 

在陆地港现场,记者感受了海关工作人员“审单、征税、查验、放行、转关”一站式服务,该关还转变了传统转关模式,采取港口直通模式,大大节省了通关时间。泉州海关人员黄绍武对记者说,通过电子关锁,整合港口物流资源,晋江陆地港和厦门、泉州两地的九大港区实现互通,真正实现了口岸码头功能的后移,打造了比口岸码头更为灵活的物流模式。

 

“从保税棉花、便捷的通关到即将开展的拼箱业务、快件业务,处处彰显着这个正稳步前进的晋江陆地港,已经创造、开启了一种物流的全新模式,愈来愈成为泉州地区‘东出西进’的国际物流通道,成为泉州加快从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变的主推器。”黄绍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