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重新定位 在京车企移师河北拓展新空间
多家在京车企准备搬迁转移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北京多家汽车生产企业也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准备搬迁转移。
北京凯特专用汽车厂原厂长助理、经济师赵理告诉记者说,受限于北京的场地、环境、交通等因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不少企业开始顺势而为,寻求产业转移。他向记者表示,凯特是自行设计开发和改装生产各类特种车辆的专业制造商,主要经营各种厢式货车、高空作业车及抢险、医疗用车,因为厂区面积有限,不能及时满足扩大产能、增加生产线,在北京的厂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划。
在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产业转移不仅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而且对企业来说,可以解决原材料缺失、供应不足的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津冀等地的低成本优势。
有此看法的不止凯特一家,北京三兴汽车厂销售处原处长刘国忠对此也表示认同。他向记者介绍,该厂是北京专用汽车生产厂家,主要生产各种运加油车、重卡自卸车及工程专用车、厢式货车、清扫车等特种车辆,由于北京对货车运行有限制,公司发展受到制约,出行不便,生产材料得不到及时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产能和效益。
“为了扩大产能,寻求全新的发展空间,公司近年来在一直在积极寻找合适的场地。”刘国忠表示,目前的北京,各种资源趋近饱和,为了优化结构,持续发展,公司曾联系过北京顺义汽车城及河北周边等地,由于担心没有相关的产业链配套和适宜发展的软环境,产业转移也一直没有落实。
产业转移落地很重要
“产业园区是企业和产业落地的载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合理的产业园区是企业完成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刘国忠向记者表示,由于企业的发展属性不同,受当地产业环境及消费群体的影响比较大,有的企业不敢贸然搬迁,一是担心没有健康的产业环境,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二是担心人才、资源、资金不足。
刘国忠认为,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相关部门要着力构建好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对接、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政策,建立相应的互利共赢机制。
以北汽制造落地黄骅为例,记者在走访当地企业时发现,黄骅不仅拥有生产零配件等基地,产业链趋于完善,而且当地还制订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倾力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基地、整车基地、专用车制造基地、汽车出口基地、汽车物流和贸易基地。当地的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在土地、发改、环保等部门的审批,电力、水利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方面,黄骅政府也给予很大支持。
“这种健康的产业转移开发模式为在京的汽车生产企业搬迁转移解决了后顾之忧,有效完成了项目的顺利落实和对接。”该经销商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