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投200亿美元建管道 沿途省份争夺天然气
中石油曾提前规划管道
其实,早在中俄天然气合同谈判成功之前的3年,中石油就已经启动了管道建设规划,但由于管道建设投资较大,最终达200亿美元,所以参与者寥寥。
2011年,中石油便开始谋划一条起点为秦皇岛,途经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的近千公里的天然气管线。
但是,该天然气管线途经的区域与以往管线有所不同,“按照常规,天然气管线的途经区域都应该是缺少天然气的地区,然而这条管线的周边有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多个天然气产区。”行业专家分析称,“这条管线可能有更重要的意义。”
记者向中石油方面了解到,这条管道即有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设想。
早在2006年,中俄第一次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确认修建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分别为东线和西线,当时计划2011年建成通气,但中俄双方多次进行谈判,未就价格问题达成共识,因此管线建设一度搁置,当时,中俄之间还存有巨大的价格差异——100美元/千立方米。
但是,中石油已经等不及了,“现在先进行这条管线单段建设,未来有可能还会拓展。”中石油人士就这条规划中的天然气管道介绍道。
建设贯穿东北的天然气管道,投资巨大,记者请石油行业业内人士计算,仅管道投资就数亿元,中间必不可少的基站建设,更是需要巨额投资。
“我们有过这样的想法,和地方企业进行合资建设管道。”中石油人士向记者表示。记者调查了解到,中石油分别找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国资委,希望能够与各省国资委管辖下的投资公司进行合作。
多家投资公司收到了中石油的“邀请”,但是大家兴趣不高,“辽宁曾经有过和中石油合作建设管道的经验,我们觉得风险太大,收益不高。”一位参与此事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辽宁的态度对其他两个省的影响非常大,“大家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仅就投资回报讲,都觉得兴趣不大。”
据记者了解,中石油通常的合作模式是,保持在管网运营上绝对控股权,参与合作的合资方通常是地方政府安排的,而他们又是需要购买天然气的下游企业。
中石油的人士透露,“每年石油石化企业的巨额盈利,多数都是用在建设管网等基础设施上,从财力上讲,我们可以全资,也可以独资。”该人士透露,在地方合资建设管线时候,一般是当地政府为了获得更多天然气而主动参股。
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中石油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地方政府不参与,我们中石油自己也会贷款建设。
政治和价格双重作用
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表示,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的签署前后历经近20年,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实际上,1999年,中俄就达成了意向性的天然气出口协议,历经十几年,价格问题一直是中俄天然气谈判的制衡因素。
2009年6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中俄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10月,中国石油与俄气签署《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框架协议》。2013年3月,中国石油与俄气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备忘录》。2013年9月,中国石油与俄气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框架协议》。
几乎每一次国家领导人的会晤都会谈及天然气合作。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中俄天然气合作出现实质性进展,双方就定价原则和价格公式等技术性问题签署了协议。直到俄罗斯卷入乌克兰问题,俄罗斯陷入被动之 后,普京访华,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与俄气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
之所以二十年的谈判能够在短期取得进展,普氏能源分析师Vandana Hari 认为:主要还是政治的原因。
“由于政局的变化,现在欧洲可能对俄罗斯也是有一点点不经心的趋势,所以俄罗斯越来越往东发展,往东寻求合作,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现在应该是占据稍优势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十年之后终于有一点眉目了。”
目前,中俄都没有对外公布天然气价格,价格谈判也是最高秘密,但是普氏能源得到的报告显示,卖给中国的价格区间是每千立方米350~380美元的范围。
与此同时,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关于天然气的价格也出现了很大的争端,乌克兰坚持以268美元/千立方米购买,俄罗斯坚持485美元出售,双方也在争论。
此外,中国能够在上游开采和管道建设弥补俄罗斯的资金问题,“这对俄罗斯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