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自由 国内客车市场急需政府放权
第一商用车网记者 李韧
“政府适当放权,还市场以自由。”这是国家总理李克强一上台,对未来几年国内经济发展做出的一个承诺。
“这对于国内客车市场是个利好的信号。国内客车市场虽然相对而言是个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但还是普遍存在政府过多的干预行为。这些行为正严重阻碍着国内客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近日举行的南京客车展上,国内某客车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商用车网记者。

今年的南京客车展各家客车企业都带来了主力车型
究竟政府是怎样过多干预客车市场的?在记者随后的访谈中,这只一直以来被业内称为“隐藏在市场背后的黑手”,逐渐显露出来。
地方保护 不利于行业自由竞争
“要说这只‘黑手’的表现,地方保护首当其冲。”上述负责人说道。
他指出,尽管目前国内市场经济逐步放开,但一直以来,国内客车采购特别是公交车的采购,“地方保护”的色彩依然很浓,并且残留着计划经济的风格。
对于近几年地方保护的表现,据他介绍,最主要就是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客车的推广上。“一些一线企业还好,由于品牌知名度高,他们生产的纯电动客车勉强能卖到其他省市。但即使这样,也需要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而且这个省还要没有纯电动客车生产企业。要是有,不管品牌效应有多强大,要想进来,几乎都不可能。”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该负责人透露说,就在于前几年已经濒临破产或停产的客车企业,借助新能源政策又得以复生。
“一直以来,汽车生产资质都是各地政府手中的一笔财富,即便客车企业破产,当地政府依然能保留汽车的生产资质。一旦新的利好政策颁布,比如新能源政策,他们就会利用政策的有利条件,重启已经停产或者破产的汽车业务。这对于政府来说,可以获得国家相关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利用政府的支持,重新在当地谋求一定的市场。”
毋庸置疑,这种已经被市场经济淘汰的企业,借助当地政府的支持重新复生,对于其他在市场上生存的客车企业而言,“非常不公平”。“一方面,它严重限制了客车市场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这种被市场淘汰的企业生产的纯电动客车大部分没有质量保证,严重伤害了客运企业的使用热情,容易让新能源政策的具体实施步入歧途。”上述负责人表示。
行政指派 客运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在国内,做好一个客运企业有多难?
“反正,超越您的想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客运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之所以让他觉得客运企业这么难,就在于“有时候,我们很少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个企业除了要服务自己的客户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效益,也就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至于怎样获得利益,这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的。然而,在国内,就客运行业来看,企业有这样的权利吗?
“有,但随时可能被政府干预。”该客运企业负责人说道,“比如,每年地方政府都会给我们‘分配’一批车,当然不是免费给,而且是不管你需不需要。车买了也就买了,能用也行,但实际上,他们分配给我们的车质量经常不过关,用不了多久,各种毛病就出来了,修下去就是个无底洞。我们根本没办法,只能在接收了车之后,再当二手车低价处理。”
该负责人表示,有时候诸如交通运输部这样的国家政府部门,也会干预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