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黑救护车” 深圳成立医疗转运队
昨日(3月12日)记者从深圳市卫人委获悉,为彻底根治“黑救护车”问题,我市将实行堵疏结合措施,出台医疗转运规范,搭建医疗转运平台。该委已批准市急救中心成立“医疗转运队”,探索建立专业性非急救医疗转运队伍,并有望将社会医疗机构的资源纳入该平台。

日前,南山医院,一辆急救车闪烁着蓝红警示灯,十万火急将病人送往急救室抢救。
市急救中心领导向记者透露,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医疗转运平台的搭建,后续逐步完善。收费肯定不能按照目前院前急救出车标准收取,初期可能参照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的医疗转运收费标准。
现状:每天都有患者需要转运
我市某三甲综合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表示,深圳最早的“黑救护车”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有些外地老人去世后希望落叶归根,就出现了一些专门运送尸体的金杯面包车。可是有关法律规定,尸体不能随意转运,所以这些面包车就伪装成救护车的样子。
后来,随着深圳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的诊疗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转诊转运的要求越来越多。“在我们科,基本每天都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提出转运的要求。”该负责人说,转运的主要有三类患者,一是需要转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机构继续治疗;二是术后或者治疗后转回老家继续休养;三是病重垂危想落叶归根的。“这样的患者都不适合乘坐普通的交通工具,希望选用配备了救护设备和救护人员的救护车转运。”
症结:120只能应付院前急救
医疗转运的市场客观存在,可我市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市急救中心却无力承接。
据市急救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市120网络救护车总量为146辆。“尽管2011年我市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增购了60多辆救护车,但替代一部分老旧和超期服役的车辆,只有不足150辆。”市卫人委医管处负责人表示,如果按照我市1300万常住人口计算,每5万人口拥有救护车0.56辆,低于卫生部要求的每5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的标准。
记者还了解到,救护车需要进行日常维修、保养和测试,目前全市实际能够运行的、可供120网络调度的救护车仅有97辆左右,而2012年全市120出车次数达到15万次。“120网络救护车对于市民的院前急救需求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根本无力承担医疗转运职能。”市急救中心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