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大金龙 小龙威 正向开发 

过程漫长花钱如流水 谈正向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

时间:2014/7/16 10:08:20来源:方得网作者:姚蔚责编:0条评论

 

上篇谈到了正向开发的种种好处。既然正向开发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很多汽车企业仍不愿意走上这条路呢?

 

笔者认为,任何高收益的事情大多需要高投入,并伴随着高风险。正向开发也不例外。相比起逆向开发以及模仿和抄袭,正向开发是具有高门槛、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的。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正向开发的门槛很高,企业不会做,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正向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很多企业没有或者不愿意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设备,以及时间;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正向开发风险又太大,其失败概率远高于逆向开发,而失败是很多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本文以奇瑞汽车和大金龙的正向开发为例,从高门槛、高投入和高风险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

 

小龙威中巴正向研发标杆产品
大金龙“小龙威”中巴

 

正向开发的高门槛

 

正向开发的好处,正如上文所说,几乎每家企业都知道。但为什么大多数国内汽车企业在起步时,都从逆向开发入手呢(这一点,跟当初的日本和韩国车企很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做正向开发,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从哪开始做。

 

不会做,就只有把别人产品拿过来,分析解剖,拆开来,照猫画虎,照着做。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第一辆轿车——把宋庆龄先生捐献的一辆苏联轿车拿过来,拆开来照着做的。

 

不但轿车如此,卡车也是如此,包括后来的客车,也是拿着国外的现成车型,拆解开,照葫芦画瓢造出来的。可以说,逆向开发是模仿创新的一种形式。做任何全新的事情,模仿往往是必经之路。

 

但有些企业没有走模仿路线,而是直接引进的国外技术。比如,北奔引进的奔驰技术,中国重汽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华菱引进的三菱扶桑技术。但采用这些引进的技术来造车,算不上是自主开发,当然也就谈不上是正向和逆向开发。

 

不过,这些引进技术的企业,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加上不断地摸索、实践,慢慢开始自主开发。这些企业在引进技术后自主开发的车型,往往是从模仿入手,有的模仿直接就是对标国外车型,因此也只能算是逆向开发。

 

再有,很多企业虽然拥有一些有开发经验的人才,但是不够全面,并没有从头到尾开发一款新车的全套人才队伍——包括外观设计的、底盘设计的、匹配调校的,不一而论。

 

很多企业从其他企业招聘有相关开发经验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往往熟悉某一领域的,或者只熟悉某些岗位,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成体系的研发队伍。因此,不完整的研发队伍,无法完成一个车型的研发。如此一来,企业也只能从逆向开发入手,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完善本企业的研发队伍。

 

大金龙能够走到正向开发这一步,也是其企业实力与自主开发实践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位列国内客车行业第一梯队的大金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进行正向研发的基础。从2012年起,大金龙开始了一系列经营变革,称之为“二次创业”。大金龙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这次变革,大金龙的产品研发、采购等部门才能够统一协作,共同研发产品,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而这种多部门的协作,在以前是存有阻力的。因为,各部门在以前相对独立运作,使经验、教训不能及时共享,部门间存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说,正是“二次创业”的开展,大金龙具备了做正向开发的组织体系,而造客车20多年的历史,则给予了大金龙正向开发的经验。

 

正向开发的高投入

 

正向开发不但门槛高,投入也很大。很多企业在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后,迟迟没有走上正向开发之路,还在于不愿意进行比逆向开发成本高出数倍的高投入。

 

正向开发投入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投入,就是时间。中国的市场瞬息万变,在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又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因此,正向开发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很多中国企业往往等不及。

 

比如,国外一款车型的开发,从最初的立项,到市场调研,到确定车型,再到开发、验证等等环节花费的时间,往往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需要10年时间。可是,中国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眼看着当前某些品牌的车型取得了市场认可,最快的办法就是仿照。这些受欢迎的车型是什么样,企业就仿照成什么样。至于零部件商的筛选、培训和共同开发,更是没时间。于是,很多企业往往不但车型仿照着别家企业来做,就连供应商也直接用其他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