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 开放让中国客车更具竞争优势
除了入世带来的技术升级外,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2009年颁布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政策,都推动了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国外知名零部件企业,也把工厂建到了中国。另外,在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向有实力的客车企业开放底盘生产权,也让客车企业可以根据需求造出更先进和更适用的底盘,这一政策也大大提升了客车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除了采购国外品牌的零部件,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还开展了与国外咨询公司等的广泛合作。可以说,正是由于客车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才让中国客车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因此造就了较高的竞争力。
在2004年之前,进口客车总量高于出口总量。但2004年以后,进、出口客车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到2012年,出口总量已是进口总量的22倍。
(三)从迈克尔波特理论看客车竞争优势
有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解释客车行业的竞争优势呢?有。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由四个方面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第一个因素,生产要素是指某国产业将基本条件,如天然资源、教育、基础建设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由于客车企业都有着较大的经营自由度,企业有着很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因此,借助于中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客车在生产要素方面占据了优势。
第二个因素,需求状况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客车需求国,而且客车需求梯次丰富,因此,中国发展客车行业得天独厚。
第三个条件,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一个产业想要登峰造极,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货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制造商及供应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群聚。中国客车行业的相关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大中型客车产业的发展。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中国的玉柴、潍柴等零部件商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可以满足国内客车最基本的使用需求。
在前三个条件中,中国汽车行业中的三个细分领域——轿车、卡车和客车,都具备近似的条件,因此,这三个细分领域这十几年中都发展迅猛,销售额飞速增长,企业实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出口数量也大大提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轿车、卡车和客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不过,就是第四个因素,让中国客车行业的竞争力更胜轿车和卡车一筹。第四个因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个因素有时也称作同业竞争。也就是说,要有自由的市场机制,让同业间得到更充分的竞争。可以说,就是这个因素,客车行业和卡车、轿车差异最大,客车行业最为自由的竞争程度造就了客车行业更强的竞争力。(因为自由竞争程度高,因此客车行业几乎不存在垄断利润,从上市公司可以看出,客车行业平均利润率最低,卡车次之,最高的是门槛最高的轿车行业。)
因此,说到底,中国具备成为汽车强国的禀赋,现在就差一点,那就是自由的市场机制。或许,让汽车企业们自由地经营、自由地竞争、自由地遵循“优胜劣汰”法则,中国的汽车产业会更具竞争力,能扭转合资企业占据主要市场的格局,能更快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