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政府不再急加速与急刹车 重卡行业不会再大起大落(二)
在2013年初,笔者继续撰文《供给创造需求重卡市场上行20%可期待》不过,这些文章,很多重卡企业还是没有在意。(最终,2013年重卡的销量增长超过了20%)
也许正是因为每次反应的时机都要慢一点,而在政策颁布后还没有看到效果时又着急,就会出现货币政策变化非常频繁,并且常常矫枉过正,这就出现了政策紧缩和宽松交替进行。
李克强政府的经济调控特点
李克强本身是学经济出身。他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之后又攻读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后来,李克强又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于1995年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李克强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1991年8月,厉以宁把李克强、李源潮(现任国家副主席)、孟晓苏3位在职博士生之前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并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加上股份制的内容,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该书出版后,备受经济学界关注。)
可以说,李克强不但不同于那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院派,也不同于那些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理论但从事经济工作的实际派。
如果说,领导人本人没有经济学功底,其智囊团又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学院派,政策不但往往因慢半拍而出现急加速和急减速的特点,而且,还经常脱离现实。正因为,这类政策往往是学院派制定,不但不接地气且难以操作,因此,才会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问题。
李克强就不同,这是一个既有理论功底,同时又是具有实操经验的领导人。这就好比一个既经过了正规驾校训练,又有长期驾驶经历的驾驶员。因此,在成为本届政府的舵手后,李克强表现出其出色的驾驶功底。
首先,李克强有自己的经济判断,不会轻易被他人左右。比如,他对经济是过热还是增长不足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轻易跟随国内国外某些机构的言论摇摆。
其次,李克强能对经济的波动表现出镇定。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人往往是越不熟于某些状况,越会容易惊慌,因此往往采取措施时力度较大。特别是,当一项措施下去没有很快见效时,人越容易着急,继而更大力度下去,这时前面的措施见效了,后面的措施叠加上去,又过火了,这时又需要采取反向措施。因此,面对中国经济去年的钱荒与今年的经济下行时,李克强都没有因此惊慌。
再有,手段多样。大家知道,老司机针对不同路况,应对的方法很多。比如减速,可以通过踩刹车,也可以通过换挡。李克强上任来,没有动用过利率这个见效快,作用大、威力猛的货币政策工具,基本都是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来临时调整货币供应量;在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后,则采用的是定向降准,而不是简单降低准备金率这样的方法。这就像一个老司机开车,觉得需要加速,但是又觉得前方路况并不太明朗,因此轻踩油门踏板,且踩一会稍微送一下,再踩一下,不会连续一个劲猛踩,过一阵又猛刹车。
另外,从李克强的导师也可以看出其经济政策的导向。李克强的硕士论文导师萧灼基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萧灼基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金融证券、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颇具影响。萧灼基的一句名言是:“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
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厉以宁更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是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本书成书于各种社会思潮风云激荡的年代,在“批判经济领域的自由化一度成为舆论的主流”的环境下,四位作者立场鲜明地指出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并对改革的具体战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
因此,李克强政府能有现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调,以及坚定地走经济改革之路,一点都不奇怪。
了解了李克强的经济学背景,我们就会明白,其执政一年多来,没有调整利率和全面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可以预料,未来,新一届政府不会频繁动用各种宏观调控的工具,也不会出现大力度、大规模地刺激经济或者是紧缩经济。
这一届政府尊重市场,不会突然在用力过猛后又猛踩刹车。因此,类似“4万亿”这样的投资不会再有,大规模货币放水也不会再有。重卡行业所担心的宏观政策频繁调整和掉头,将不会再现。这样的情况下,重卡行业将如何应对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