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拟对31省邮政公司吸收合并 EMS困局将解?
EMS困局将解?
1999年,EMS的市场份额曾高达90%以上,是行业内绝对的霸主。但受上市计划所累,EMS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畏手畏脚,错过了电商市场蓬发的好时机,市场嗅觉机敏的民营电商却借机发展壮大。EMS招股说明书显示,在2009年~2011年三年内,EMS国内速递收入分别增长了14.51%、12.88%和16.36%。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09年~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分别实现业务收入479.0亿元、574.6亿元、758.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17.3%、20.0%和31.9%。换句话说,EMS营收增长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业务量上,EMS已经落在“通达系”和顺丰之后,照此趋势,营业额第一宝座也将被顺丰抢走。根据2011年的数据,EMS的市场份额已降至30%,刚刚过去的2013年,或许连20%都不到。

内忧外患。即便在EMS极具优势的涉公业务和票据业务方面,来自海外的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也已经对其构成重大的威胁。失落背后,是EMS久待解决的体制之困。2008年至2009年间,中国邮政集团启动速递物流业务专业经营改革,对集团及各省份邮政公司所属速递物流相关资产无偿划拨,独立成为EMS的前身,并在201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包括邮政业务、邮储银行在内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一直以来,EMS内部主要是母子公司的组织架构,旗下各省市的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都是中邮速递的子公司。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各地的速递物流业务资产分拆后纳入到了一家中邮速递旗下,实际上各省的速递物流公司还是各自为政,独立运营、结算和纳税。
显然,“市场化”是邮政体系本轮改革的最大的任务和目标。
市场化再进一步
总分公司制以后,中国邮政集团三大平台——中国邮政储蓄、中国邮政普遍服务、中国邮政速递(EMS)业务都将更好地统一调度。
2014年6月中国邮政与阿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将在物流、电商、金融等领域全面开展深度合作,更是需要三大平台更好地协同,这也一度被视为邮政体系政企分开之后最大的一次业务转型和突破。
不过,邮政体系改革推进的艰难与缓慢也是有目共睹。1998年,国家施行了邮电分营,邮电部成立了电信总局和邮政总局,对外品牌分别为“中国电信”和“中国邮政”。随后,2000年初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成立挂牌,电信业的政企分开改革就此迅速开展;而邮政系直到2007年,才缓缓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中国国家邮政局实行政企分开。
并且,虽然省级邮政局在2007年就已完成省级分公司的更名,直到2014年3月,全国362个市(地)级“邮政局”才完成更名“邮政分公司”。
对于EMS有可能因为总分公司制改革而加速的上市进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方面,确实有利于EMS更好处理好内部各省市的市场关系、权属关系和经营关系。但从市场表现看,EMS仍然还不是很优秀,并且严格说不是特别缺钱,应该不会忙于上市。能不能把握上市机会,主要在于整个邮政集团的内部考量。
吸收合并公告原文:
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陕西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邮政公司(以下简称“31个省邮政公司”)内部决议,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批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拟与31个省邮政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本次合并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吸收31个省邮政公司及其所属分支机构。合并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承继合并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31个省邮政公司各自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和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并将依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继续经营,31个省邮政公司的债权债务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各省新设的分公司相应承继。合并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存续,31个省邮政公司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