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拟对31省邮政公司吸收合并 EMS困局将解?
站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风口,政企改革难产近8年的“邮老大”终于迈出历史性一步。4月8日,中国邮政集团官网挂出一则《吸收合并公告》称,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邮政)与北京市、河北省等31个省邮政公司内部决议,并经财政部批准,中国邮政拟对31个省邮政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合并后,31个省邮政公司注销,中国邮政将承继31个省邮政公司各自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和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并将依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继续经营。

中国邮政集团公告中特别提到,31个省邮政公司的债权债务由中国邮政在全国各省“新设的分公司”相应承继。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邮政系彻底由“母子分公司制”调整为“总分公司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有利于中国邮政的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提高总公司管控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总分公司制改革
事实上,邮政体系的“总分公司制”改革,在2013年12月底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即EMS,简称:中邮速递)宣布主动退出上市之时就已初现端倪。据EMS当时官方表态称,主动退市背后的调整主要包括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母子公司制”调整为“总分公司制”,同时将根据经营需要,对直营区域范围、管理层级进行市场化的调整。
此次被吸并的31个省邮政公司就是过去“母子公司制”的主要载体。据了解,2007年,“邮老大”刚刚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中国国家邮政局正式实行政企分开,“省级邮政局”就更名“省邮政公司”,成为中国邮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过去31个省级公司通过改制虽然归属邮政集团,但依然是独立法人、拥有独立经营权。这次吸并以后,相当于取消独立权,改子公司为分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总公司的控制力。”中国交运协会快运分会副秘书长刘建新认为。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曾表示,从“母子制”到“总分制”最大好处是加强总部对下面的掌控力度,使企业更好配置内部资源,提高管理一致性,同时不断从基础能力方面得以提升来应对竞争。
不过,刘建新指出,国有企业管控容易慢半拍,市场化程度和民营企业相比存在体制上的差距。尤其在我国中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邮政经营千差万别的情况下,中国邮政如何在提高管控的同时,给各区域充分的市场灵活性,是未来最大的考验,也是邮政系总分公司制改革的主要风险之一。
中邮速递EMS IPO一波三折
2013年12月底,在IPO即将开闸之际,中邮速递EMS曾经准备了五年的IPO上市申请竟出人意料地主动撤回。根据EMS招股书,EMS拟发行不超过40亿股,募集资金99.7亿元。惊诧之余,关于EMS缘何放弃了这临门一脚种种猜测不断涌现。
2011年8月,EMS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发行上市申请,并于2012年5月4日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但随后因未按时提交自查报告被中止审查。2013年5月,EMS在财务自查大限前补充提交了自查报告,7月,经过系列整改后的EMS重新 “通过发审会”。这期间,EMS一度被指或存在重组改制方案带来关联交易的隐患,其招股说明书也被指存在明显的审计漏洞。
当时EMS是这样解释撤销IPO一事的: 近几年快递物流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市场及监管办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提高自身应对市场竞争能力,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决定实施战略调整,将组织架构由原来的母子公司制调整为管控更加有效,更适合网络型企业特点的总分公司制。同时根据经营需要,对直营区域范围、管理层级进行市场化的调整。考虑到实施上述重大调整将影响到上市进程,股份公司主动撤回IPO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