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大势所趋 “油改气”将扬眉吐气
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逐渐褪去后,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环境保护的呼声渐高。近日,西安、泰兴和合肥等城市纷纷出台新政策,大力推广汽车“油改气”,其中包括增加油改气汽车数量等举措。曾经叫好不叫座的汽车“油改气”借环境问题又一次被广泛关注。
从节能环保的角度上来看,使用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从石油供求关系的方面来看,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威胁石油供给保障。据《2013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数据显示,未来天然气将领跑中国油气消费。“油改气”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改革还需在天然气产业投资加速、消费大量增长的情况下,冲破多方因素的制约,多方位全面发展。
制约因素颇多
4月9日,在合肥市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合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油改气”社会车辆的数量或将再增加3000-5000辆。同一天,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带领三秦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对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调研。据悉西安将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年内将全面推行国IV油品,并将完成2万辆以上机动车“油改气”工作。
4月10日,随着第一批50辆出租车进入修理厂实施汽车改造,江苏省泰兴市出租车行业“油改气”工作全面进入推广实施阶段。与此同时,最新报道称,近期中石化六安分公司也开始抢滩汽车LNG市场。
虽然汽车“油改气”政策实行多年,呼声颇高,但是一直位于灰色地带,进退两难,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这样尴尬繁荣背后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柳钦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而“油改气” 政策引导是关键。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应用时有“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困惑,甚至有一些现存法律法规如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登记规定》是明令禁止“油改气”的,因此,“油改气”目前存在诸多潜在制度风险和法律风险。
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院长郭宗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目前加气网络不完善,只能适应起点终点明确固定的物流线路。LNG车辆4S店的维修业务不如柴油车成熟,价格偏高。此外油品价格涨涨落落,一些司机持观望态度。”
陈柳钦也表示,配套设施不完备是加气难、大众不买账的主要因素。“以气代油”离不开汽车和加气站设备的配套发展。作为天然气汽车的唯一终端设施,现阶段建设加气站远比建设加油站复杂,加气站网络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远赶不上燃气汽车增长速度。
除以上原因,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专员王晓坤对本报记者说:“‘油改气’在源头改造尚未成熟且不受法规政策保护。私家车改LNG尚未有成功案例,并且天然气汽车需要露天通风放置,地下停车场存在安全隐患。‘油改气’在前期需要付出改装成本,部分企业或者个人改装积极性受挫。”
“油改气”发展缓速
“最新一期三桶油年报出炉,天然气板块巨亏。我国天然气主要用来保障居民生活用气,相对价格较低。汽车用气主要为LNG和LPG,而目前主要是依靠进口。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主营业务为炼油,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炼油开工率一直比较低,油改气以后国内炼油用量减少,国外进口天然气增多,必然会直接影响炼化企业的盈利”,一位不愿具名的油气研究专员向记者表示。
这位研究专员还说道:“国内天然气价格体系一直没有理顺,气价偏低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虽然用户热情很高,但企业热情很低。”十八大提出加快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出台和下一步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出台,将会助力推动“油改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