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千万户棚改目标需约2.5万亿资金支持
安徽铜陵则将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统一纳入保障房体系,规定保障对象租赁五年后可向其出售,出售时以国有产权和当时市场价为原则,按证券化方式向民资开放,甚至能将平台公司一并销售。但这个模式尚未看到成功案例。
长期研究棚改金融创新模式的高广春,则比较推崇黄石等地的“共有产权”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被拆迁人的还建房超出部分,由政府持有产权,实行先租后售,可缓解被拆迁人经济压力,待经济条件好转时可一次或分次购买产权。“共有产权制度不仅解决了棚户区改造‘百姓盼改买不起’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棚户区改造,同时,共有产权部分可租可售,还有利于回笼资金,缓解住房保障资金困难。”高广春表示。
国开行期待更多“玩家”
尽管全国棚改金融创新模式遍地开花,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都离不开国家开发银行这个“庄家”坐镇。
国开行的高管们,今年密集前往多地调研,先后与川、陕、桂、豫、黔等省达成支持棚改项目的贷款协议或意向。截至4月末,国开行已经累计发放棚改贷款5153亿元。
高广春认为,辽宁棚改中,国开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其贷款总额不及总融资量的七分之一,但作用巨大。“在辽宁大规模棚改的最初两年,国开行提供的贷款高出同期来自中央、省及各地市财政补贴的总和,有效撬动了300多亿元的商业性资金和社会资金,棚改由此获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国开行来说,与辽宁的合作并不是一个亏本买卖,这其中有利息、有抵押(土地)、有土地出让金、有持续还款的计划安排。在棚改的几年里,土地升值了,城市形象改变了,政府财政收入也取得了盈余。”倪鹏飞说。
过去三年,为给棚户区解决资金问题,国开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每年总共发行2万亿左右的金融债,其中国开行占有一半的发行量。而最新消息显示,国开行将成立住宅金融事业部,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募集棚改资金,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放心保)机构等积极参与。这被称之为中国版的“住房银行”。
高广春说国开行此举是向政策性金融职能的良性回归——2008年12月,国开行整体改制成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商业化运作,此事一度引起争议。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创新债券融资方式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特别提到了要再次力推棚改债贷组合。此前,国开行配合国家发改委推出“债贷组合”债券,通过企业债券方式为地方棚改项目融资。截至2014年4月底,国开行共发行此类债贷组合企业债券7只,规模约100亿元。
“从辽宁提供的关于棚户区改造建安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和房屋设施设备安装成本的简称)和相关资金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缺口是需要通过商业性负债来填补的。“倪鹏飞说。
然而对于习惯“押大小、赌输赢”的商业银行和民间资本来说,给棚改项目贷款或投资,显然是一个颇有风险的选择。高广春在辽宁棚改调研中发现,参与改造的企业多和政府关系密切,民营资本进入棚改还有很多空间等待挖掘。
“不能让民间资本和商业银行白白去操作棚改项目,要考虑他们的收益,即使有的棚改项目地段差很难盈利,但政府可以拿出有商业价值开发的项目给民间资本予以支持和补偿。“倪鹏飞表示。
而在高广春看来,要想让更多商业资本进入棚改,首先要有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在辽宁大规模启动棚改工作四年后,第一个详细列举棚改诸多融资渠道的文件——《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才正式出台。
“推进棚改需要系统化的政策设计,不同阶段要有相适应的政策,以前地方融资平台强调‘消肿减肥‘,现在则强调,保障性住房与商业化住房开发的融资区别看待,除了政策支持,也要注意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问题,太严太紧都不利于棚改进行。”高广春表示。
谨防棚改“爆棚”与“变形”
在棚改的民生与经济双重“利诱”下,地方政府纷纷投入到棚改的热潮中,然而当前由于一些地方棚改资金缺口较大,急于拓宽资金来源四处举债,而一些金融机构缺乏专业评估、协作不够,出现了对一个项目、一个平台在多家银行重复授信、多头融资的问题。
“表面上看似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一旦还不上,不仅增加了地方债务风险,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行长郭林曾对媒体表示,应当由一家专业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进行评级授信,避免多头评级、多头授信和地方债务不透明的问题,实施统贷统还。
而在一些地方,由于棚改拆迁补偿、宣传不到位,出现抗拆和延迟搬迁现象,严重影响到棚改进程。这让很多地方政府大为苦恼。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在拆迁模式上也开始了创新。四川乐山推出了“模拟搬迁”,85%以上的住户签订“模拟拆迁”协议后,才能转入正式拆迁阶段,将矛盾化解于拆迁前。而北京丰台区则创新“先建房后搬迁”的模式,以往的棚户区改造大部分都是先拆后建、原地拆建,建设期间,棚改居民不得不到外面去找周转房,政府还要补贴大量的周转费,而先建后拆能达到棚户区居民“不折腾,不周转”的目的。
让一些业内人士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在棚户区及保障房项目上规划不到位、布局不合理、重建轻管,导致一些项目尽管建设完工,但在后期租售上不受市场欢迎,资金回收缓慢,也加剧了债务风险。
即使在一些已经成功棚改的地区,部分房屋质量问题已经开始凸现。漏水漏风,暖气不足,房屋开裂,广场面积过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甚至一些地方从“平房棚户区”演变成“高层棚户区”。记者此次采访发现,备受关注的赤峰棚改中,前期棚改小区就有类似现象出现。
调查中,在24万受访者中有19.7%的人认为当前棚户区改造工程最急需的是“加大相关政策透明度”,有17.8%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棚户区居民安置用房的建设质量管理”。
“新一轮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对物业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的提供、保护和维修等,都需要以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确保此轮棚改的成果。所以,建好楼房、设施等只是新一轮棚改的第一步。”倪鹏飞说。
最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棚改建设用地违规“变脸”商业用地现象频出,名义上是棚户区住宅改造,实际却在做酒店等商业地产项目。据审计署的调查显示,一些工程项目存在将建设用地用于商业开发等其他用途,存在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相关保障待遇、代建企业等单位违规出售保障性住房、挪用棚户区改造工程专项资金、未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用地等现象。
“随着棚改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开展,棚改的‘概念’也会随之宽泛,这使得一些商业项目也会打擦边球混入其中,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补偿资金,将棚改扩大到所有的旧城改造项目,这需要国家政策加以约束,但总的说来,全国如此齐心棚改,肯定是一件好事。”倪鹏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