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明年还需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除了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提供外,可能还需要适当地降低基准利率,理顺货币传导机制。因此,不论从数量指标来看,还是从价格指标来看,明年企业的资金环境将比今年略为宽松。
从财政政策来看,2013年财政赤字应该会有所增加。从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来看,是与扩大财政赤字相联系的。考虑到今年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和土地等基金收入下降,地方政府的融资存在一定的约束,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下,明年为了保持必要的政府投资力度,也对扩大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中央投入比重和转移支付规模提出要求。
三、 新型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城镇化作为最大潜力的扩大内需领域,涉及的面较广,所需要的配套政策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城镇化实际上是把原来的农业人口、农村经济卷入工业经济,纳入城市生活,这既是实现聚合效应,推动经济增长,也是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个重大转变。管理得好,容易产生规模经济,但管理不当,也容易产生规模不经济。
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我国非农就业人口和城镇非就业人口之和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61.6%,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1.3%,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5%。
这说明,一是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存在提高农业效率,进一步转移农村人口的空间。但考虑到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大量的老弱病残,青壮劳力的比重已不高。蔡昉2007年估计,2005年我国剩余劳动力为2500万至1亿人;二是非农就业人口和城镇非就业人口占比超过城镇常住人口,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非农就业人口,存在进一步城镇化的条件;三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比严重小于城镇常住人口占比,这凸显了我国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的欠账,城镇化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支持;四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00年到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78.52%,但城镇人口仅增加了45.18%,但是城市的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却逐步严重,一方面反映了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市管理能力的不足。
为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问题,包括征地补偿、农村集体用地确权流转和耕地保护等;
二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涉及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转移和统筹,社会公共服务,如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问题;
三是产业和就业问题,涉及传统产业升级,如何推动服务业发展,引入民间资本,农业现代化和经营机制的创新等;
四是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如物流体系建设等;
五是财政和金融问题,如何为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如何保证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制度,保证财力和事权的匹配;
六是城市布局和城市及社会管理问题。人口密度的提高,资源紧张,如何更加有效使用资源,如何保证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的公平合理,如何在市场机制之外,引入必要的法制规范。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避免产生城市贫民窟的问题,这需要将城市化和产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需要完善社会安全网,对市场失败者和弱势群体的必要和合理的支援体系;二是如何保障农民长期利益的问题。除了需要保证必要的征地补偿外,还需要结合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为农民获得长期收益提供机制保障,否则容易陷入涸泽而渔,激发短期过度消费;三是避免为城镇化而造城。城市的布局应有经济和社会合理性,避免简单的造城,最终形成“鬼城”。部分保障房和城镇建设已有过深刻的教训;四是应保证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应加强城市管理(交通、水、垃圾、治安)能力;五是需要配套社会和文化的转变,应避免陷入文化的沙漠,产生社会问题,尤其是犯罪、腐败(不仅是公务员)等,提高城市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充分发挥合理法制的规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