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福恋背后的行政力量:始于政府也终止于政府
因为涉及合资方奔驰的意向,福建奔驰不会纳入东风合作领域。在廉小强看来,新龙马汽车未来是否纳入与东风的合作,也是可以商量的。东风有品牌溢价和配套,可以给福汽支持。
但问题出在对未来战略的规划上。福汽是福建省重点企业,盘子占福建汽车工业的80%,福建政府并不愿意失去福汽的主导权。
所以在实际谈判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在战略上要“以我为主”,即以福建省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主,而不是去纠结于和谁合作、股比多少;策略上“以联为主”,福建的汽车基础薄弱,福汽发展要采取借势、借智、借力。比如国际最高端品牌的合作、两岸的合作,大型集团的合作等;甚至研发我们也采取虚拟研发,利用海内外资源来做。产业上“以链为主”,形成系统优化、协同,包括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发动机、变速箱,后端的销售、汽车后服务。
福建方面要求战略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东风。东风集团是国内汽车老二,产销目标已经接近400万辆。今年入股PSA后,进军国际的东风集团心态已经发生变化。而福汽去年只有21.13万辆,比不上东风的很多子公司。福汽和东风合作实际上很难对等。
从另一个角度上,福汽要求“以我为主”也刺中了东风的痛点。东风集团在2012年推动针对多个子品牌协同的“大自主”战略,计划整合风神、风行、风度三个子品牌。但子品牌或依靠地方政府支持,或依靠自成体系的研发,各自为政让整合颇为艰难。
福汽和东风合作的共赢,体现在双方各自都有量上的补充。但如果进入上述通道,对东风的好处也仅限于此,这是东风高层不愿意看到的。
单飞福汽走向哪儿?
2009年接任福汽董事长的廉小强,今年任期已到。不过今年1月,福建省要求廉小强连任。
廉小强对于福汽过去五年的治理,自称尝遍酸甜苦辣。“2009年是一个转折,往前6年福汽在走下坡路,往后五年逐步回升,形成了一个V字形走势。”
2013年东南汽车增长13%,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盛况,总销量达到了1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东南品牌车型销量增长21%,全年利润增长87%。与此同时,福建奔驰也开始盈利,另一个板块金龙客车净利润达到2.29亿元。
廉小强总结福汽翻身源于确立“企业利益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来平衡股东关系。奔驰CEO蔡澈和中华汽车派驻东南汽车的总经理左自生对廉小强私下评论给予认可。
“过程就不说了,这里头应该大家一起努力,觉得很重要非常重要的就是,股东之间要有共识。”福汽的发展史是一部伴随多方股东的角力史。2003年东南汽车的销量已经超过8万辆,十年后只增长了不到4万辆,即使这个增量也得益于廉小强最近几年的治理。
福汽状况好转,被外界认为是福建政府对于引入东风不再急切,导致谈判中断的一个原因。但事实上,这种猜测并不全对。廉小强对福建汽车产业有清醒的认识,“掌握核心技术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个原因有很多,就不再一一细说了。”
福汽主要乘用车板块东南汽车仍然存在变数,占25%股权的三菱汽车与广汽成立合资公司之后,资源开始向广汽三菱倾斜。“能理解,收益只占25%,不可能像获得50%那样投入。”廉小强说。
对于与三菱汽车的关系,廉小强不是那么放心。“当然还有一些因素要三菱来配合,或者我们来配合他都可以。这方面还在沟通。”这可能是“东风福汽恋”搁浅的另一个原因。东风福汽双方曾经组建了与三菱谈判的团队,但前往日本的行程一拖再拖未能成行。
基于和三菱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未能理顺,福汽早就对风险有预防。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三菱对东南的影响正在消退,东南汽车的“去三菱化”正在形成,去年总销量12万辆中,东南品牌销量已经达到了5/6。
但没有了东风,福汽发展的现实问题是,规模和核心技术、配套基础的欠缺,将可能导致其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自主品牌近年被合资品牌打压得几无还手之力,整体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排名靠前的几个强势自主品牌和汽车大集团,只能围剿边缘品牌。
按照东南汽车的规划,未来三年销量达到30万辆,并规划了25万辆的产能。以去年销量增长速度看,这个目标很艰巨。东南汽车规划了一系列的产品,其中包括SUV即将推出,是其支撑规划完成的最大筹码。但另一个品牌三菱的产品规划一直没有落地。
“东风福汽恋”的僵局背后,最失望的要数廉小强。“你也知道福建汽车的基础,我们采取借势、借智、借力的方法来实现跨越发展,你要慢慢去积累,慢慢去培养,是不可能实现的。”
多重外力影响下,导致了福汽的无奈现状。如果东风退出,过去五年把福汽带出泥潭的廉小强,未来将把“独立的福汽”带向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