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诸多问题 “十城千辆”渐行渐缓
自2009年启动以来,“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活动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今年是推广活动的最后一年。新能源公交作为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主力军,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已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与活动启动之初各地争相挤入示范城市范围时的热情相比,如今推广步伐却渐渐地缓了下来,不难看出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的确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此,记者选择了4座城市进行调查,它们分别是第一批进入试点范围的济南市和合肥市,以及第二批进入试点范围的唐山市和第三批进入的沈阳市。
年底难实现推广计划
“济南市现有新能源公交车200辆,全部于2011年通过政府统一招标,由济南公交公司采购。采购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补贴和省财政补贴,剩下部分由济南市政府承担。济南市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计划目标为370辆,现在完成54%,剩下的170辆,原计划会在今年采购。”济南公交公司技术部部长高先生告诉记者。
合肥市的推广进度也刚刚过半。合肥公交集团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合肥公交集团现有180辆新能源公交车,达到合肥市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计划数量的60%。这批公交车全部由政府招标采购。采购资金中,国家财政补贴后的不足部分由市政府支付。合肥公交集团的新能源公交车全部为纯电动客车。”
相比之下,唐山新能源公交推广进展更加缓慢。据了解,唐山市的新能源公交车现在只有20辆,这一数量与唐山市政府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计划目标中的600辆相差甚远,只完成目标数量的3%。现有的这20辆纯电动公交车均由政府公开招标采购,国家财政给予每辆新能源公交车补贴50万元,其余由市政府补贴。唐山市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计划中预计采购纯电动公交车4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200辆,如果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标采购数量,唐山市政府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国家第三批批准的示范城市,沈阳市的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进度也不容乐观。记者了解到,沈阳市仅完成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计划600辆目标的23%。据悉,沈阳公交自2011年9月引进了4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后,近日又将增加1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这些新能源公交车由沈阳市政府统一采购,除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外,沈阳市政府还将为每辆车补贴15万元,其余款项由公交企业承担。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如此大力的支持下,为什么我国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进展如此缓慢?记者从业内专家了解到,技术不成熟和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两个原因,共同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
技术上,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电池技术本身就不成熟,电池的续航能力低、质量重和体积大,都是新能源推广路上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和地方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建设了大量的配套设施,对我国的电动车产业化进程却没有产生预期的带动作用,社会方面接受程度也不高,这是导致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混合动力受偏爱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各城市在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进度上不一致,但在车型选择上,许多城市却均倾向于混合动力公交车。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成本差别比较大,另外配套设施和维修保障也是购车者和运营者考虑的因素。
“一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平均价格在80万元左右,而纯电动公交车的平均单价却在150万元以上。虽然国家财政对每辆纯电动公交车补助50万元,但是其购车价格与混合动力公交车相比仍没有优势,况且国家对混合动力公交车的补助也不低。”高先生告诉记者。
“选择混合动力公交车,也避免了对充电桩或充电站的依赖。”高先生接着说:“济南公交公司现有的混合动力公交车都不需要外接充电。公交车低速运行时由电机驱动,速度超过一定值后就由内燃机驱动,这时内燃机提供的动力就会给蓄电池充电。”
$page$
相对而言,合肥市政府则为180辆纯电动公交车配备了4个充电站和两万多个充电桩。虽然这些充电设施由安徽省电力公司出资建设,但据内部人士反映,充电站的电费定价问题一度陷入僵局,导致充电费用的支付也相应拖延。
除此之外,纯电动公交车后期的维修保障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虽然说电力驱动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是这一技术在我国公交车上的应用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因而,由于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的故障在所难免。据合肥公交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纯电动公交车自投入运营以来,多次出现小故障。
昆明公交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也表示,该公司运营的4辆纯电动公交车的小故障也比较多。而对于混合动力公交车的故障次数,大多数城市公交公司则表示比较满意。另外,即使混合动力公交车的电力驱动系统出现问题,公交车依靠柴油发动机仍可运行。而如果纯电动公交车的电力驱动系统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就只能停运,影响营运。
肥水不流外人田
即使有些城市今年年底前在数量上能够完成之前制订的推广目标,但是“择地不择优”的做法,对汽车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竞争不利。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汽车企业发展,拉动本地GDP增长,政府往往把采购目标定位于所辖范围内的汽车企业,这种地方保护的现象,在采访中并不少见。
据高先生介绍,济南公交公司现有的2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共由两家客车生产企业提供,其中一家为山东省内企业;另一家企业在山东省内的工厂已经奠基,该厂建成投产后将专门生产新能源汽车。
相同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也有发生。记者了解到,某城市的180辆纯电动公交车全部由当地企业生产,同时当地政府负责补贴购车款中中央财政补贴余下的那部分金额。据了解,该批纯电动公交车的单价一般不低于150万元,减去国家财政补贴的50万元,地方政府至少承担100万元。“每个地方政府都愿意支持当地的企业,因为购买当地企业的车,政府出钱,相当于左手换右手,而购买外地车企的车则是把钱给了别人。”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记者也发现一个“巧合”。有些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进展缓慢的城市,一般是没有地产的新能源客车品牌,而且地方政府的补贴相对而言也稍显逊色。
唐山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唐山市本地没有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唐山公交公司现在运营的20辆纯电动公交车均来自外地企业。每辆车售价110万元,国家补贴50万元,剩下的60万元由市政府承担,唐山市政府共支付补贴款1200万元,补贴力度明显低于上述两市。同时记者也注意到,这20辆新能源公交车的电机和电机控制系统均由当地企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