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振清质疑“年度客车”之四
教授认为,在欧洲,巴士与客车制造业的最高荣誉是“年度巴士大奖”与“年度客车大奖”,并一直宣扬“中国年度客车”与此一脉相承。但是,百路佳的JXK6137既无国产资质,也非出口翘楚,技术上的“率先”还是伪命题,事实证明,2009年教授认可的这项“最高荣誉”并非是娱乐大众,而是在愚弄大众。
杜撰名词,“非竞争性的年度客车大奖”不合逻辑。
“非竞争性”一词具有特殊含义,可以解释为“非对抗性”、“非争夺性”、或“非相克性”等等,但与“年度客车大奖”放在一起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教授提出“非竞争性的年度客车大奖”这个名词,是指评奖过程不通过竞争,还是说评奖结果本身就不需要竞争呢?请回答两个问题: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竞争评委们怎么评?
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要取得锦标必须通过竞争这是毫无疑问的。既然“2009中国年度客车”是客车行业的“最高荣誉”,需要满足的唯一条件是它比其他产品更优秀,在“车辆技术创新、造型与配置的和谐统一以及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等方面所取得的综合成绩最好,其中“比较”(就是竞争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看来,这项“非竞争性大奖”必须要有一个竞争性的评奖过程,是不是很滑稽,至于是否有“公权力”、是否有“官方色彩”并不重要。
客车产品成千上万,不竞争如何保证结果公正?
中国有上百家客车企业,每家企业的产品少则几十,多则逾千,业内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有5、6百个之多,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在这么多产品中评出那个“最高荣誉”,很难想象不通过竞争如何实现,难道凭心血来潮掐指一算?或者掷骰子、抛硬币?“制造商没有报名申报”、“一小撮人”捏咕捏咕就百路佳了,是一种纯粹的“拍脑袋”评奖,2009年这个“最高荣誉”的科学性值得怀疑,其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非竞争性”根本无法解决“谁更优秀”的问题,也就违背了年度客车是“最高荣誉”这个前提,因此,即使“2009中国年度客车”不是JXK6137,也难言公正。可见,所谓“非竞争性的年度客车大奖”只不过是教授自己杜撰的一个名词,既是“非竞争性”的,又是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不合逻辑,弄得大家满头雾水。我认为,“非竞争性的年度客车大奖”不仅与客车行业的现实情况格格不入,而且对客车行业未来的发展也没有积极意义。
本末倒置,“2009中国年度客车”主次不分。
对百路佳JXK6137不能进入国内市场却能获得“年度客车”提出质疑,教授认为这是“狭隘的本位观”。我非常乐意戴上这顶“帽子”,因为国内市场是中国客车的基础,有了这个稳固的基础,客车行业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这种“狭隘的本位观”既务实又科学。尽管目前客车企业的经营重心在不断向海外转移,但国内市场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这不是主观臆断,是事实。
舍本逐末,“2009中国年度客车”有违初衷。据统计,客车出口占行业总销量的份额并不高,2006年是7%,07年上升到16%,08年是13%,今年上半年已经下降到6%,就客车市场来看,国内国外孰轻孰重已一目了然。按照教授设立的评奖宗旨,“2009中国年度客车”所应该褒扬的是“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车型”,也就是说,在国内、国外市场上都有影响力是获得这个“最高荣誉”的起码条件。但是,百路佳JXK6137不能进入国内市场,说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为零,与评奖宗旨自相矛盾。
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市场基础是多么的重要。金融危机以来,客车行业既未出现特别的恐慌,也未出现大面积的倒闭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究其原因,国内市场的支撑作用居功至伟。今年1-8月,客车行业的总销量同比下降了21%,而出口量下降了40%(据海关统计,出口额下降了48%),不可否认,国内市场是支撑客车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授把这个“最高荣誉”授予一个不能进入国内市场的产品,确实有点不合时宜。
评选“中国年度客车”不是发表个人观点。教授一再强调,他的评奖行为“没有任何违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我们的权利”,实际上,这些说法忽视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评选“中国年度客车”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出发点,将评选“中国年度客车”与“发表个人观点”等同起来,是“2009中国年度客车”有失客观的思想基础。在客车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客车”,如果都把个人观点凌驾于事实之上,“年度客车”必然会丧失其公正性。
理屈词穷,拿安凯来壮胆很无聊。
教授认为,百路佳JXK6137 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安凯引进全承载技术”,一方面说安凯是“客车行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另一方面连续4年的“中国年度客车”都与安凯无缘。之所以忽悠安凯,主要是为了抬高百路佳的身价,教授知道百路佳JXK6137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无从谈起,拿一件在行业内真正有影响力的事情来类比,壮胆而已。更“损”的是,还以安凯原董事长王一荃的观点作为例子来证明百路佳JXK6137获奖的合理性,王一荃先生如果知道十几年前的一次普通谈话成了十几年后拿出来愚弄大众的论据,肯定会懊悔无比。实际上,百路佳与安凯根本没有可比性:
其一,时间落差十几年,岂可相提并论?
1993年安凯引进全承载技术,2007年百路佳引进“U”型梁结构,且不论技术成就上的差别,仅就时间而言,一个技术引进项目仅仅“不亚于”十几年前的另一个技术引进项目,其运作的先进性从何处谈起?对行业引导作用又从何处谈起?把“最高荣誉”授予一个落后安凯十几年的企业,还要拿安凯来类比,是不是很无聊?
其二,品牌不在一个层次,岂可相提并论?
安凯以“百年承载,生命至尊”为品牌理念。在国内市场上,围绕“安全”做足文章,其品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百路佳的默默无闻相比,有天差地别;在出口中,安凯客车通过了澳洲政府ADR认证,也通过了美国DOT安全认证和EPA环保认证,并在这两个市场上均有所突破,虽然都是出口澳洲和美国,但安凯的自主品牌出口与百路佳的贴牌产品出口有本质的不同。
其三,影响力相差悬殊,岂可相提并论?
在影响力上,百路佳更是难望其项背。安凯是上市公司、具有高三级客车资质、2005年就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侧翻试验、获得了全承载专利、纯电动客车批量服务上海世博会等等等等,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在行业内傲视群雄,教授这个“不亚于”是不是用错了?
我认为,“中国年度客车”不需要壮胆,需要壮胆的就不配做“中国年度客车”。
综上所述,“2009中国年度客车”缺乏基本的合理性,愚弄大众也是在愚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