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登陆”之旅 裕隆欲牵手东风实现大陆造车梦
台湾汽车来了。
在台湾汽车市场已然饱和,甚至萎缩的情况下,作为台湾较有实力的汽车企业,裕隆汽车多年来一直在为“登陆”而努力。6月中旬,裕隆汽车与东风公司和杭州市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东风以东风杭汽的名义出资收购裕隆和浙江中誉的合资公司纳智捷(杭州)汽车有限公司20%股权,共同在杭州发展纳智捷这个台湾汽车品牌。
7月16日晚9时,刚结束一天会议的台湾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隆汽车”)总经理陈国荣拨通了本报记者的电话,就“东风收购纳智捷股权”一事做了说明。“东风加入纳智捷项目,并不是收购裕隆的股份。在纳智捷公司中,裕隆汽车占50%的股份,并没有变化。现在东风进入,改变的只是大陆企业所占的50%股权。”
曲折“登陆”之旅
裕隆集团有台湾“车王”之称,旗下的裕隆汽车和中华汽车均是台湾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裕隆就开始在大陆的探索之旅。然而,在一幕幕合资剧中,裕隆只是配角。
1995年,中华汽车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联合成立东南汽车,最初的股比是50∶50。后来,随着三菱的加入,中华汽车的股比退居第三。尽管如此,东南汽车对第三大股东还是心存感激。东南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成立之初,中华汽车就大手笔导入台湾30余家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准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采用供应商集中管理的方式。这不仅能有效掌控品质,也有利于持续降低成本。这种产业集群的效应直到今天仍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1996年,裕隆汽车取得厦门金龙前身厦门汽车5%的股权,希望将“福满多”面包车导入厦门汽车生产。但事与愿违,多年来股比不断被稀释。2007年,裕隆彻底退出厦门金龙。7月14日,记者致电厦门金龙的相关人员,他以“不了解”为由拒绝评价当年与裕隆汽车的这段合作经历。
2000年,裕隆汽车与东风汽车共同出资成立风神汽车有限公司,裕隆占40%的股份。后来,看好中国市场的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直接与东风汽车全面合资,风神汽车被纳入其中,裕隆只能淡出。
2001年,裕隆与东风合资成立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持股49%。以后就鲜有正式的合作项目。
纳智捷品牌高调发布
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品牌的企业很难有所作为。
今年1月6日,裕隆在台湾向全球高调发布旗下惟一自主品牌―――“纳智捷”,其内涵是广纳智慧、行驶迅捷。其英文名Luxgen,取豪华(Lux)、智慧(gen)之意。
裕隆对纳智捷寄予厚望。陈国荣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不只在大陆,而是整合两岸资源,使纳智捷品牌能够在世界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纳智捷能否担此重任?陈国荣坚信裕隆会成功的:“我们将纳智捷定位为世界首款智慧电动车。”之所以叫智慧车,是因为纳智捷运用了众多智能科技,比如提速情况下全方位的车辆可视系统,监测驾驶者脉搏、呼吸的系统,夜间行车的判别系统等等。
据悉,纳智捷第一款电动车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从世界范围看,纳智捷电动车的这些指标都是相当领先的。裕隆在电动车的电池、马达、控制器等技术上都有优势。”陈国荣说。
牵手东风利于项目获批
去年,裕隆再次在大陆获得造车机会,与浙江中誉成立合资公司―――纳智捷(杭州)汽车有限公司。然而纳智捷项目上报后,迟迟未获审批。
现在东风加入,正为杭州纳智捷项目通过国家审批增加筹码。
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沈宁吾去台湾试驾过纳智捷电动车。他认为这款车确实不错,但纳智捷项目仍存在国家审批问题。他说:“东风加入后,利用现有资源不存在异地建厂的问题,但杭汽以前没有生产过乘用车,纳智捷项目仍需审批。有东风的参与也许容易一些。”
据台湾媒体分析,裕隆计划在纳智捷项目上投资超过百亿元,决心可见一斑。现在的情况用陈国荣的话说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汽车加入或许可以扮演“东风”的角色。陈国荣向记者明确表示:“牵手东风有利于纳智捷项目尽早获得审批。”
首款量产车型为纳智捷SUV
去年12月18日,纳智捷汽车全球制造基地揭碑仪式在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举行。纳智捷项目一期总投资达46.5亿元,规划总产能24万辆,第一阶段产能12万辆,配套建设20万台发动机工厂和汽车研发中心。此外,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及车价,纳智捷项目将采用B/C共享平台,即一个平台可同时开发6款车型。
目前,纳智捷计划推出SUV、MPV、轿车三款产品。由于没有获得审批,现在还不能确定产品的上市时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进入大陆市场的首款量产车型是SUV,而且汽油车和电动车将同时推出。”陈国荣向记者透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