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建立宝鸡微车基地 “冒进”微车市场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去进军一个自己根本不曾涉及的新领域无疑是一种冒险的举动。
6月中旬,陕汽集团在宝鸡市成立了微车基地,决定未来几年要投入30亿元发展微车。应该说这是随着消费税、购置税调整以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利好政策的逐渐深入,微车市场出现了如火如荼的热销场景,使得众多车企对微车市场前景寄予厚望。
在奇瑞、海马、重庆力帆和吉奥汽车作为“新丁”加入微车的战团后,在狼烟四起的微车市场,以重卡为主业的陕汽集团在微车领域机会又有几何?
后进者的机会?
“收购汉江微车是陕汽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陕汽看中的是汉江微车较好的生产能力和微车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陕汽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汉江微车厂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江赛福”、“汉江安福尔”、“汉江伊美”,这些品牌本世纪初风靡微车市场,如今已接近停产。业内人士透露,汉江微客在产品和价格上都不具备优势,这正是它被市场淘汰的主要原因。
“之前我们也想过整合汉江微客,最后却因为诸多原因没有成功”,哈飞汽车研发中心总设计师邵百苕表示,“我去过那个厂子,生产设备都很老旧。”
微车市场的良好前景或许是陕汽进军微车的底气所在。受政策利好影响,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微车均出现同比50%左右的增长,中汽协预计2009年全国微车同比增幅将达23%。
但在这看似前景无限的微车市场中,由于上述两强企业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微客市场使后来者并不容易进入。
“尽管微客市场潜力还很大,但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的领跑态势很难扭转。随着它们营销网络、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完善,其他企业在微客市场上取得突破并不容易”,业内专家分析道,“就算原汉江微客仍有部分市场基础和品牌效应,也改变不了市场格局。”
目前全国制造微车的汽车公司总数达到12家以上,而在一年前,全国制造微车的主要公司仅有长安、五菱、昌河、哈飞和东风小康5家。
根据微车企业投产、在建的产能情况,已经拥有225万辆的产能,未来3年将达到310万辆,而目前我国的微车市场容量仅为160万辆左右,与微车产能有不小的差距。
并且微车市场的迅猛增长主要受益于政策影响,政策到期之后微车市场维持目前的增长形势存在一定困难。微客市场竞争如此激烈,陕汽的优势又是在重卡领域,在这种状况下,陕汽跨区域进军微车市场,其前景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跨领域难题
据陕汽集团高层表示,陕汽微型汽车项目主要是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延伸产业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业内专家认为,企业要把规模做大,这是企业开拓新领域的最大的原动力,同时政府的推动也是促成企业走跨领域或者产品线延伸道路的动因之一。陕汽集团重组汉江汽车也正是由于陕西省政府的牵线促成。
“我觉得对于陕西省政府来说是好事,但对陕汽集团来说很可能是个包袱,陕汽集团的优势在于重卡,与微客相差太远,技术不能衔接部件不能共用,陕汽集团应优先发展客车、公交车之类和重卡技术相近的车种,再发展别的车种,这样可能容易成功。”一位行业人士表示。
应该说像陕汽一样走跨领域和产品线延伸道路的企业并不少见,一汽、东风、上汽、福田以及江淮都已经具备了从商用车到轿车的全系列产品线,但能够全面发展的却并不多,尤其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去进军一个自己根本不曾涉及的新领域无疑是一种冒险的举动。
“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配套体系、人才配备、资源配置以及网络铺设都有不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跨领域发展,风险大于机遇”,一位商用车业内人士表示。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套路,在某些领域占有核心优势的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未必就可以如鱼得水,而企业开拓新领域的风险也往往比当初预计的要大得多。
“我认为陕汽的优势并不在这里”, 山东省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谭秀卿认为,陕汽进入微客市场的最佳时机还未出现,“近几年陕汽在专用车等领域的动作较大,效果也不错。我觉得,目前陕汽还是将卡车车型谱系进一步完善为好。”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势头,但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微车市场分一杯羹并不容易,陕汽的微车之路,显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