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汽携手曼 反思后斯太尔时代的重卡自主神话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但曼入股中国重汽的热浪依然余波不减。一向被视为自主品牌高地、自主研发体系实力最强的商用车企业,长久以来都承载着中国汽车实现完全自主的领先之梦,中国重汽作为国内重卡领域公认自主研发实力最强的几家企业之一,一直都是后斯太尔时代中国重卡技术进步的领军企业,因此它与曼的全面合作让不少人难以理解。
今年以来,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但仍算不上汽车制造强国,而重卡这一领域一直将国外知名品牌排挤在市场边缘,是业界寄予厚望的自主沃土。随着斯太尔技术的发展潜力逐渐走向枯竭,国内重卡企业也展开了自主开发新一代重卡产品的热潮。那些在车展上纷纷推出的新车,不仅成为在高端市场替代进口的自主英雄,更在有些媒体报道中成了“与奔驰、沃尔沃、曼相当,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高端重卡”。一夜间,仿佛我们已经在重卡领域实现了汽车强国之梦。
然而这一切在重汽全面引进曼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技术之后,多少有些让人感到困惑。当初那个抛下沃尔沃去搞自主的重汽,力挺杭发不用潍柴的重汽,推出电控EGR和HOWO-A7的重汽,仿佛不是眼前的这个重汽了。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不愿意和沃尔沃整体合资,要坚持自主的重汽,这次却肯拿出25%的股份和25%的利益,来获取曼上一代的卡车技术。虽然在重汽和曼合作之前,有上汽红岩和依维柯的合作,也有奔驰和福田的发动机项目,但重汽不仅是中国重卡市场的老大,也是自主研发的领军企业,它出让股权和全面引进技术仍然让有些人唏嘘不已。
也许重汽从来也没放弃通过技术引进来提升实力的思路。从重汽近些年最值得称道的技术来看,HOWO的驾驶室技术来自对沃尔沃技术的消化吸收,HOWO-A7的造型来自意大利设计公司,AMT变速器技术背后有威伯科帮助进行匹配开发,只有电控EGR的国Ⅲ发动机可以称得上完全由重汽自主研发。
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仍然相对薄弱是大家公认的,通过与外方合作来获取先进经验也是近年来自主品牌企业提升产品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是这次不再是一手钱一手技术的技术合作,而是出让股权的合资。也许那种单纯靠自己奋斗来搞研发的路线,只是看客和媒体一厢情愿的想法。到底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有多大,只有亲身在这个行业里参与竞争的企业人士和天天驾驶卡车的司机们才知道。而研发的困难,更是外人无从想象的。
看到重汽与曼的合作之后,当初那些以为我们已与世界卡车企业平起平坐的人才会明白,技术引进也许是我们还将长期面对的现实。曼和重汽之间,只是一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