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混合动力 汽车 新能源汽车 

混乱的定义促成新能源汽车热

时间:2009/7/3 13:59:40来源:杨嘉林的博客作者:杨嘉林的博客责编:0条评论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这个词组在国内出现的频率极高。顾名思义,人们会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新能源的汽车”,是针对石油资源将被耗尽,人类需要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而提出的概念。在论证“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时,也总是与解决能源问题联系在一起。  

 

    上述对“新能源汽车”的直观认识在国内会处处碰壁。首先会遇到的是,烧汽油的混合动力汽车也被称为“新能源汽车”。也就是说,国内所称的“新能源汽车”包括部分使用传统“旧”能源的汽车。  

 

    其次,像醇类、二甲醚、生物柴油等燃料并不属于传统的汽车燃料汽油或柴油,应当被认为是新能源的能量载体,使用这类燃料的汽车应当也属于新能源汽车。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规则》也指明:新能源汽车包括……、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这个把代用燃料汽车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一般人的理解相同。  

 

    但是,从其它渠道得到的定义与一般人的理解及《准入管理规则》大不相同,说使用醇、醚类燃料、合成燃料、生物柴油的汽车一律不算作新能源汽车,把它们定义为替代燃料汽车。当然可以争辩说,二甲醚可从煤炭制取,不是新能源的能量载体。但我国电力生产也主要依靠煤炭,为什么电力可被称为新能源的能量载体呢?更需要解释的是:生物柴油汽车既不依靠石油,也不依靠煤炭,为什么也不算新能源车呢?上述定义没有提到氢气发动机汽车,不知算不算是新能源汽车。但由于该定义排除了其它代用燃料汽车,氢燃料发动机汽车似乎也不能算是新能源汽车。  

 

    由此可以看到,国内这么火热的“新能源汽车”,不但其定义与人们从字面理解的含义大相径庭,并不是根据汽车所使用的能源来确定,而且不同渠道的定义也不同。使用汽油的汽车被称为“新能源汽车”,而使用“不依靠石油资源”的代用燃料汽车反而被有些定义从“新能源汽车”中剔除出去。  

 

    既然所定义的“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所使用的能源没有太大关系,为什么非要冠上“新能源”这块招牌呢?对这种定义的好处进行分析,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线索。  
  

 

    由于能源问题太重要、太紧迫了,一旦采用“新能源汽车”这块金字招牌,很多人都会误以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途径。于是可以得到国家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可以得到大量资金,可以……。  

 

    另一方面,把“烧汽油”的混合动力汽车定义为“新能源汽车”可以填补逻辑上的缺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新能源汽车”仅仅是指“使用新能源的汽车”,由于这类汽车只能在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新能源大规模供应之后才可以大规模生产销售,将难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就要把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上面。混合动力烧汽油,现在尚不存在汽油大规模供应的问题。把混合动力定义为“新能源汽车”就填补了逻辑上的缺陷,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开发“新能源汽车”现在就有用,不涉及新能源大规模供应这个前提条件。可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节能。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把所定义的“新能源汽车”根据其特征改称为“电驱动汽车”,给人的印象就会完全不同。人们会立即想到:给电池充电的清洁电力从哪里来?给燃料电池补充能量的氢气从哪里来?更为严重的是:人们会立即意识到,开发“电驱动汽车”仅仅解决将来可能用到的汽车技术问题,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这个急迫的核心问题。这就穿帮了,“新能源汽车热”也就难以大行其道了。  

 

    从推销的角度来看,打出“新能源汽车”的旗号并重新定义,无疑是极大的成功,堪称经典。但如果不是见好就收,把它一直做到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程度,这个玩笑就开得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