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治理 货运市场 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遇“自家人”围堵 治理货运市场须用重刑

时间:2009/4/2 8:07:20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王博作者:《商用汽车新闻》 王博责编:0条评论

 

    3 月20 日,上海圆通速递遭遇“自家人”围堵,货场内上万件快递物品一度无法送出。围堵者为北京众合圆通公司,它原是上海圆通在北京的加盟商。上个月,上海圆通撤销了它在京的经营权,并设直营机构代替,这就是纠纷的起源。

 

    在这次事件中,类似加盟商的车队被物流公司轻易地“解聘”这种非常态的“死亡”模式,折射出了国内物流行业对车辆的不重视。

 

    犹记得之前笔者采访某物流行业专家时,那句“车队建设不是重点关注对象”给笔者带来的震撼。在笔者看来,颇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得到如此评价,原因何在?

 

一在于车多。

 

    任何东西只要数量多了,也就不受重视了。中国货运车辆以数量取胜,再加上地广人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货运车辆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造就了大批规模小、竞争力差但又顽强生存的个体户、小车队。为了生存,这些车主不得不压价、违规操作,从而导致竞争力更低。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逐渐失去话语权的小车主们成为物流公司的“ 宠儿”:便宜,好操控,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二在于低质。

 

    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车辆本身,低质是国内大部分货运车辆的综合表现。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以使用新车为主的车队,但它们大多握有独有的货源,改变不了整个货运市场的格局。与此同时,部分拥有政府背景、线路以及货源的物流公司,在起步时往往借助社会车辆,哪怕社会车辆并不足以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而这导致了社会车辆在车况和运营条件的提升上裹足不前:横竖有人雇,不愁挣小钱。而一旦物流公司初具规模开始考虑公司形象时,这些低质货车被一脚踢开是迟早的事。

 

三在于不思进取。

 

    和国内整车企业致力于技术研发、力图提升产品性能不同,国内卡车用户对“落后”车型的青睐程度有增无减,其根源仍在于过低的盈利能力。

 

    不思进取还体现在“小打小闹”盛行,纵有整合呼吁和政策引导,散户寄希望于拉散活儿、挂靠的心理并未得到扭转,这进一步助长了部分物流公司对车辆建设的漠视。

 

    在这样的货运环境中,圆通速递内讧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值得关注的是,当这一拨车辆被劝退之后,物流公司是自己投资购车还是继续借助社会车辆呢?若是后者,这一举动又有何意义呢?同时,这些被劝退的车辆果真会退出市场?

 

    事实上,社会车辆宁愿“卑微”地活着,也不愿“死亡”,对它们来说,就算只挣1 毛钱也要拼命抢活儿。如此下去,物流行业就算搭上振兴规划的末班车,也要被这些“亡命徒”拖住前进的步伐。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使用车辆的档次密切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车辆运营效果的制约。在笔者看来,如果物流公司能和社会车辆提供者能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更为吸引人的利益刺激,从而推动社会车辆的升级和整合,而不是一不满意就换合作对象,应该会带来皆大欢喜的结局。

 

    而且从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相关法规今后的发展方向考虑,车型升级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