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舜:为“呼吁汽车业完全开放”点赞!
据彭博社2014年8月20日报道,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前不久表示,中国应当借鉴欧美,停止阻碍汽车行业内的竞争。此前,李书福曾呼吁政府放宽外资对合资车企的控股限制,能够允许外方更多地控制运营,从而加速竞争,以降低汽车价格。
“国家不应设立门槛,汽车业完全开放,但需要拥有标准。应该采用法律法规。谁制造了产品,就该为产品承担相应的责任。门槛是否科学或公平,这一点非常重要。至少我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当前的门槛仍有调整的空间。如果能够完全开放那是最好,就像美国和欧洲,无论谁想要造车都能够放手去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公平的,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这样将让市场充分发挥(应有的)角色,也许我们会发展得更好。” 李书福强还调道。
对汽车狂人--李书福一直以来秉持的汽车股比对外开放的观点,除个别央企汽车集团持强烈反对态度外,反到是几乎所有的本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持赞成支持的态度,这就给我们一个充分思考和反思的维度空间: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我们纵观一些央企汽车集团合资公司和地方或民营自主车型的产品本土化自主过程及自主化率可见,虽然一些央企汽车集团公司在长期并永久获得国家毫无节制的政策与天文数目的资金扶持下,但它们却呈现出一派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扶不起来的阿斗”病态,除依靠外资输血打气外,宁愿做“洋买办”,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都将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奉送给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而不思进取,终身靠洋人喂奶、输血和国家扶持阿斗政策过日子。
一些个别汽车央企三十多年来这种腐败无能“寄生虫”般的生计,小日子不仅过得有滋而且还过得有味,什么民族汽车工业使命大义、什么国家责任只是“飞机上吹喇叭---高调”,这也是他们强烈反对和阻挠中国汽车对外再开放的主因,如果再进行下一轮的汽车改革股比对外开放,就有可能在根基上对他们习惯养尊处优造成威胁与动摇。最可憎可恨可笑的是披上高端自主品牌的外衣,但其“心脏”却是小日本倭寇的,这让国人情何以堪?这叫何自主品牌汽车?!因此,反对、阻抗也是其本能使然之反应。
与此同时,和“阿斗”汽车央企对比,象吉利、长城这些民营汽车企业过得日子是在“风口浪尖”上,他们全无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全凭自已对中华民族汽车工业的担当而艰苦卓绝地奋进奋斗精神。他们是在艰难困苦险阻的激烈市场炼狱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他们不惧怕股比对外再开放,中国汽车工业的新一轮对外改革开放,只能使他们再一次获得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所以他们一贯是中国汽车对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和拥护者,也是以李书福为代表的民营汽车企业的观点更是对陈旧保守制度的否定和对“阿斗”式汽车央企强力挑战。
本世纪初,中国欲加入WTO,汽车业内保守派一片惊恐万状,仿佛一进入世界汽车竞争体系就意味着中国本土民族汽车工业将面临全军覆灭的灭顶之灾,但十几年过去了,中国汽车产业不仅没有全军覆灭,而且越战越勇,连续几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老大,预期未来十年中国将会继续雄居全球汽车桂冠地位而不可撼动,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改革开放的利好所在。如果再进行一次对合资外股比开放与对内放开生产资质门槛政策,进一步增强市场与技术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在做大的同时,也一定会逼其进一步做强,将不再是万国牌世界制造拼造车间,而是智造工厂!
况且,在目前国内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正在逐渐失去优势,以及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转为以内需为主,以减少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的情况下,中国实体经济汽车业更应当对外开放合资放股比,以吸引和留住不断逃逸外资和外商,尤其是商用车外资外商(乘用车合资基本已经饱和);对内放开汽车进入的门槛,允许非传统车企型公司涉足汽车行业,让传统和非传统车企能够在法制的市场竞争惊涛骇浪中,再次证明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巅覆不破的真理。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是高新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成功与否难以预期的情况下,前、中、后期的投资巨大,一般前期单一车型需投资是几十个亿,中、后期系列产品的投资是上百亿或上千亿,但也不能保证今后在市场残酷竞争的淘汰赛中不被踢掉。因此,今天虽进入了汽车这一领域,但并不能代表明天就能保险成功,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加强加速“烧钱”的力度。
为造汽车而吃尽了苦头而终获成功的汽车狂人—李书福虽极其轻松地喊出“谁想造车都能去做”口号,那如同在东非马赛马拉草原已幸运逃离狮爪鳄口的食草动物们生命已保的回首哀嚎,悲怆悲壮而又充满了无可奈何地感叹。中国汽车市场如同没法治与规则的股市和赌场,无论外资或内资,新进入者都需慎之又慎!否则铩羽而归、恤本无回。所以没那金刚钻,最好别揽那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