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校车 

江苏淮安600辆新校车分两批投放 “二合一”运行模式

时间:2012/5/9 11:26:52来源:淮安新闻网作者:责编:0条评论

 

从2012年5月1日起,被称为“校车新国标”的《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专用校车学生坐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标志着校车安全从此步入强制化轨道。而把视线放诸我市,市委、市政府计划确定的600辆新校车也将于今明两年分两批分发到各地,届时学生上下学交通压力将得到有力缓解。

 

但众所周知,现有的校车投放数量还不足以“面面俱到”。因此,对现有校车如何布局和分配,乃至采用何种运营模式,就成为决定新校车社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淮安校车运行方案虽没有尘埃落定,但是基本上雏形已现。

 

 

数据公布:600辆新校车,分两年投放

 

据了解,新标准增加了校车最大乘员数量限制、急救箱配备、内装饰件、信号系统、车内空气成分等30余项要求,并对学生座椅、应急出口、踏步等30多项内容进行了修改。

 

那么,这样的校车,我市计划购置多少辆呢?记者日前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今明两年,淮安市将投入9000万元,购置600辆新校车,配发给各县区统筹安排到所需学校,彻底消除那些车辆状况差、安全不达标的隐患,确保中小学生、幼儿乘车安全。

 

但是,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即当600辆校车“碰到”10072平方公里面积和540万人口,社会更多看到的是相对数字的“捉襟见肘”。因此,把600辆校车放置一隅,不仅校车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而且将严重滞后其他区域的校车化进程。

 

所以,在校车运行的初始阶段,我市校车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制定科学的校车运行方案,不单为了弥补现有车辆的不足,更主要是为了引导校车运行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模式比较:公交化VS校车集中接送,谁更适合淮安?

 

毫无疑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600辆校车还很难“周济天下”,所以校车布局和分配,以及选择何种运行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2012年3月20日,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区教育部门安全监督相关负责人,相继赴苏南和浙江考察,专门就校车运行方案借鉴经验。据了解,目前在苏南和浙江部分地区,主要实行两种校车运行模式,一种为公交化模式,另一种为校车集中接送模式。

 

$page$

 

所谓公交化模式,其实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上学线路为主要线路,开设城镇、镇村通公交车,学生集中的线路定时开设专线公交车;而所谓校车集中接送模式,即由政府负责购买校车,交由经招标确定的公司运作,专职驾驶人员、专线接送,每车每次上下学期间接送2次学生。

 

对于何种模式更适合淮安,淮阴区教育局安监处主任吴翔认为:考虑到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可用财力充沛,能够实现对公司的正常补贴,而苏北地区长期对公司给予补贴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建立校车专营、学生专线运送机制并不适合我市实际。

 

方案选择:公交为主,校车为辅

 

其实,根据目前农村公交发展趋势,建立以公交为主、校车补充部分偏远线路的学生接送模式比较符合淮安现状。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镇村通公交利润空间较小,运营公司积极性不高。

 

为此,吴翔建议:“可以实行城乡公交运营线路与村镇公交线路捆绑运作,降低线路运营经费,以城乡线路补充村镇线路。”

 

对于公司运营,吴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赞同由招投标部门主导招标,确定运营公司,并由中标公司购置符合条件的公交车辆参与运营。另外,根据乡镇不同情况,将市政府分发的校车配发至相关乡镇,交由运营该乡镇农公交的公司使用。对偏远没有设置公交线路的区域,专用校车专线接送学生,专线车学生与乘坐公交车学生同样购置月票,设立学生乘车组长、副组长,管理学生乘车秩序。

 

所以不难发现,符合淮安现状的公交运行模式本质上是公交化模式与校车集中接送模式互相借鉴的结果。

 

试点推行:部分乡镇,首开“镇村通”

 

年初,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曾指出:“校车不宜一刀切,镇村公交更可行。”事实也正是如此,对于包括淮安在内的大部分地区来说,购置大批量校车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淮阴区已在赵集、徐溜、凌桥三乡镇进行“镇村通”试点,而这无疑将成为校车方案可行性的铺路基石。

 

那么,既然是试点,难免会面临诸多的问题,比如:线路设置,就需要交通、教育、乡镇共同确立农公交运营线路、站点。而这其中又要考虑线路以方便学生上下学乘坐为主,并兼顾村民集中居住区,而且站点设置最好依傍路边民房和商店,便于学生阴雨天气、冬夏恶劣天气候车。又比如:线路整理,要根据线路设置,组织交通部门对不符合公交运行的道路进行修整,诸如加宽路肩,设置会车点等。

 

但是,凡此种种,都被吴翔视作维护校车安全的表象,因为在他和同事们看来,政府必然是监管的主体,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也是关键,但是全社会形成维护学生上下学安全的共识才是最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