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商用车 卡车 客车 宇通客车 金龙客车 

王文兵:中国客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时间:2011/7/11 8:20:14来源:网易汽车作者:网易汽车责编:0条评论

 

在成功举办首届自主车展后,为进一步扩大自主汽车产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消费者关注自主汽车,经商务部批准,第二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于2011年7月8-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以下为请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兵先生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发展经验。

 

$Next$

 

王文兵: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想法,谈不上经验。

 

我来自宇通客车,首先我想谈谈客车在中国汽车工业里是什么门类。

 

我们主要是以生产大中型客车为主的企业,大中型客车产业实际是我们整个汽车工业里很小的一个分支,虽然它属于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它的量不大,全行业大中型客车是15万辆左右,2002年详细的数据,中国当年大中型客车是8万辆,全世界是24万辆,近几年基本还是这样,中国大中型客车占全球大中型客车的比重是三分之一。

 

这几个数字可以大概概括一下中国大中型客车的产业特征,一是小,15万辆左右的规模相对于我国一千多万辆的汽车产业规模来说是非常小的,但在全球大客车里分量倒不小,占了三分之一。

 

另外,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化,就这十几万辆客车,发改委公告目录里,产品品种非常多,这是市场需求特征所决定的。

 

另外一个特点,这个行业属于生产资料,我们生产大客车都是用于运输企业搞经营、搞生产、搞营运的,属于典型的B2B行业,这个行业的消费者非常理性、专业,每家运输公司都有专门的研究车辆技术的部门,这是整个大中型客车行业的概貌。

 

第二点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大中型客车行业自主品牌的发展情况,实际上,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上所有有品牌、有点儿影响力的客车品牌先后都进入了中国,像凯斯沃尔(音)、伊利萨尔(音)、弗兰西堡(音)、世界上有点规模的大中型客车品牌都在十年前进入了,作为一个大中型客车从业者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目前在中国国内客车市场上,95%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宇通、金龙等自主品牌所拥有的,竞争的最后结果我们在国内市场上胜出了,在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状态下,中国自主品牌大中型客车的产业取得了胜出。

 

另外一点是在出口市场上,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大中型客车开始增长,而且每年增幅维持大比例增长,目前独联体国家地区、中东、非洲、南美、东南亚,大家留意的话,见到中国自主品牌的大中型客车还是比较容易的,尤其像拉美的古巴,从04年以来截止到目前,古巴每年采购大客车的量95%以上是宇通,现在基本上宇通客车保有量将近1万多辆,还包括其它国家和地区。

 

这种发展结果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客车行业是不是很牛,技术上特别领先?我觉得不是这样,我理解,中国的客车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研究上,这十多年来都有很多明显的进步和特点,但最关键的是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上做得好,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产品上,在这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客车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性价比超过了合资、独资品牌客车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性价比,我个人觉得,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一个产品可能太单一了,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是,产品性价比一定要放在他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里考虑,可能这样才是立体的、实际的。

 

从一二十年大中型客车发展的情况来说也印证了这一点。

 

技术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另外一个表现当然更多是从工艺、工装等方面,就是企业的运行效率,去年宇通的大中型客车销量突破了4万辆,我们统计的数字是首次超过了奔驰大中型客车的销量,奔驰去年是3.9万辆多,不到4万辆,是全球工厂的统计数字。对此我们虽然高兴,但没有特别兴奋的地方,但在拿到他们的财务报表后我们觉得从企业运营能力、周转效率上相比,我们也不比它差,这一点是中国自主品牌客车企业发展的思路。

 

中国大中型客车产业下一步发展方向,因为中国国内市场95%都是自主品牌,对于自主品牌的中国大中型客车产业来说下一步只有一条路:走出去,走进国际市场。但走进国际市场对中国大中型客车产业是一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我们必须学会技术创新,使产品从适应中国单一市场变为适应全球多个市场,适应就表现在产品性价比上,一定要适应和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第二个挑战,产品的出口要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齐头并进,这两点都要求我们从技术、产品和服务三方面进行协同,理念上要从基于定单的出口转变为面向市场的出口,只有理念这样转变和调整,我们才会从基于定单的急功近利的当期考虑转变为建设品牌的长期市场经营策略的考虑。

 

当然,如果能够在进入某些国家和区域时有意地从中高端产品切入,对于品牌的树立和建设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祝愿,当然也非常自信,我觉得,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适应,经过努力也应该能够成长起一批在全球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