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混乱、利润低 客企下乡有苦难言
在与铁路客运的竞争中,我国公路客运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客车生产企业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农村客车市场的成长性得到一致的肯定。尽管农村客车市场潜力巨大,大多数客车企业开拓农村客车市场的积极性却不高。
“我们不是没有看到农村客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只是有多方面的困难,影响了我们送车下乡的积极性。”一位企业负责人说。面对生机勃发的农村客车市场,国内客车生产企业都有哪些难言之隐?
■与品牌定位不符
无论是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是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列为扩内需、促转变的重大举措,为汽车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指明了方向。
“客车企业何尝不想在各细分市场拔得头筹,但我们必须考虑品牌问题。”苏州金龙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梁建斌告诉记者,苏州金龙的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尽管目前有6~7米的车型,但都是中高端产品,无法满足农村客车市场对低价位产品的需求。
青年客车相关负责人以品牌定位较高为由,婉拒了本报记者关于农村客车市场的采访。他说,青年客车的产品定位于高端,没有适合在农村销售的客车。
“‘一通三龙’不太重视农村客车市场,与他们过去塑造的品牌形象有关。”在很多人眼里,农村客车是低价、低质车的代名词,与大客车企业的品牌定位有比较大的冲突。”国内某客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市场混乱难进入
农村客车市场不规范是很多客车企业不愿意进入这一市场的重要原因,能够在这一市场中规范运营并成规模的企业较少。一些不规范的客车企业长期占据农村客车市场,为正规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梁建斌认为,一些不规范的客车厂之间的价格战,已经触到正规客车企业的质量和配套底线。“有些客车厂为了销量,一味迁就农村客车市场对低价格的需求,不断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甚至将改装、翻新客车卖到农村市场。与国内主流客车生产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大冲突。”
一些不规范的客车厂使用非常廉价的零部件,拼凑出一辆客车,然后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农村的个体用户。“这些车价格低、故障率高,农村用户之所以愿意买,就是因为他们很少考虑运营成本。”聊城中通轻型客车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刁立中感慨地说。
“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让很多主流客车企业很难在农村客车市场施展拳脚。“国家一直在推行‘村村通’工程,‘汽车下乡’政策对微客市场的带动很大。我们送客车下乡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让拥有更高品质、价格又适合的客车进入农村客车市场。”梁建斌说。
■下乡车几乎无利可图
主流客车企业拓展农村市场之所以进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无利可图。长安客车市场处副处长焦书斌分析,销往农村客车市场的每辆客车的毛利润只有3%~5%。
“我们曾经生产的针对农村客车市场的车型,卖一辆亏一辆。”梁建斌无奈地说。
“我们有针对农村客车市场的产品,但生产农村客车不是我们的长项,对农村客车市场还需要大量调研了解。此外,在产品成本控制上有待挖掘潜力。”成都客车市场部经理甘林告诉记者。
对大客车企业而言,零部件配套体系已经形成,降低采购成本的余地并不大。在焦书斌看来,精益管理是一条有效途径,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他说:“企业稍有疏忽,就会赔本。过去生产农村客车的企业实行粗放式管理,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
影响客车企业送车下乡热情的,还有国家征收的消费税。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关于消费税若干具体政策的通知》,将车长范围在5.5~7米,座位10~23座(含)的城镇公交和城乡客运车辆纳入征税范围,税率为5%。
“纳入征税范围的客车车型,是农村客运市场的主角。而且,这项税是由客车企业代缴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提价销售,严重影响客车企业开发农村客车和送车下乡的积极性。”焦书斌认为,客车企业挺进农村客车市场,急需国家添一把政策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