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客车变“火”车 乘客有话说
客车行业的反思与救赎
7月22日凌晨4时左右,京珠高速从北向南938公里又700米处,信阳明港附近一辆大客车发生起火事故。据悉,河南省安监局经初步调查认为,起火原因为事故车上非法携带、运输的易燃化工产品引发大火所致。事故发生时,这辆客车共载有乘客47人,除当地紧急救出的6人外,其余41人死亡。另据调查,这辆客车荷载人数为35人,属严重超员。
近日,在北京神州数码公司工作的赵先生有点犯愁,经记者再三询问,赵先生把烦心事说了出来。
“我做销售,经常全国各地跑。可是最近飞机票价格上来了,而且还得提前订票,麻烦。”赵先生向记着抱怨道。
“别急,短途出差不是还可以坐客车么?”记者说道。
“客车?那都成“火车”了。”赵先生戏言。
虽是调侃,但7月22日发生的京珠高速大客车起火事件,的确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日,记者深入北京各长途客运站,就此事件对乘客进行了采访。
“我们不敢坐客车了”
7月22日发生的京珠高速大客车起火事件造成41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以前出差,我大部分都是坐动车,有时也坐飞机或客车。但现在我不敢坐动车,也不敢坐客车了。”赵先生说道。
群死群伤,客车被烧成骨架,尸体无法确认,要靠检验DNA才能确定身份。这样的惨烈事故,让部分乘客在心理上对坐客车出行产生了抵触。在记者采访中,像赵先生一样“不敢坐客车”的不在少数。
然而,据记者在客运站内采访的情况来看,客运线路的上座率还不错。“近来坐客车的人是少了,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坐。不坐客车还有什么办法?就那么几种出行方式。短途出行坐客车还是没问题的,长途我不敢坐。”在北京某公司工作的张军林对此很无奈。
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对公路客运的安全性心存担忧。可见此次事故的影响已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受京珠高速客车着火事故影响,大家对长途客运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信任度也开始下降。出事前,我一家三口就订了车票去天津看望岳父母;事故发生后,我们决定开车去,我过来办理退票业务。”正在四惠长途客运站退票的纪鹏告诉记者。
“事故发生后,各客运站都提高了监测标准,交通部门也出台了相应规定,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营运安全,难道你还担忧客车的安全性?”记者问道。纪先生却认为,客车着火除了人为因素,还有一些意料不到的突发情况,比如高温导致轮胎爆胎,线路老化、短路也会引起火灾等等。这些不见得都能通过提高监测、检查标准得以排除。最近一段时间,他不敢坐客车出行了。
“事故本可避免”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客车事故处理中存在如下逻辑:事故发生→媒体披露→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事故原因公布→法律问责→赔偿受害人。事故处理过程中,从原因调查到受害者赔偿的各个环节一般都会很快结束。但是,不久后事故又会发生,对上一事故的调查处理、教训总结,并没有为阻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提供借鉴与帮助。
“我觉得京珠高速客车起火事故本可避免。我在北京工作,近10年来每月都会回老家待几天,我坐的客车没发生过一起意外。”正准备坐车回廊坊老家的张女士说。
张女士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事故客车不超载,如果严查易燃易爆物品上车,如果能经常对客车进行保养与检查,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事故就不会发生了。今年发生了不少起自燃事故,如果能早点意识到事故的高发与危害的话,京珠高速客车着火事故也许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