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公交: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广州公交免费政策实施后出现高峰期爆满状况,广州市政府宣布:全市取消免费乘坐地铁、公交和过江轮渡的优惠措施,按每个户籍家庭(含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员)发放150元现金,集体户口人员按照每人50元标准发放现金,作为交通补贴。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公共产品化,这不仅是中国的实践,也是全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都没有实行免费公交,就连世界城市公共交通满意度最高、利用率最高的北欧福利国家芬兰,也没有实行免费公交。可见,广州免费公交不到一周就折戟沉沙的原因并不复杂:违背了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产品化的规律。
芬兰城市里70%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公众对公共交通服务特别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达到48%和45%,位居世界首位。但芬兰的城市公共交通并没有免费,票价在1欧元到3欧元不等。为了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芬兰采用了双补贴的政策:一方面在降低人们出行支出的同时补贴公众,比如赫尔辛基地区就规定,车票在打卡后1小时内还可用于换乘其他公交工具,每年人均公共交通补贴也达到了近170欧元;另一方面对公共交通服务提供方进行票价补贴。
其中,对公众进行补贴是意义重大的,因为它在本质上尊重了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体现了民主自决原则。人们拿着补贴,会自己决定坐不坐车、什么时候去坐车,从而保证了公共交通的有序。相反,广州一开始实行的公交免费,就是阶段性的,出于“搭便车”的心理,许多人会觉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这段时间不抓紧时间坐几次就好像吃了亏一样,于是就出现了被挤爆的现象。这表面上看是一个决策的失误,实质上是决策理念的落后,阶段性的全免费是权力制造的“形象”,对公众进行补贴是权力尊重权利的体现,思路决定出路,两种思路出现两种结果也就非常正常了。
那么,公交免费好不好,公交免费需要什么样的前提?公交免费,体现了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当然好。但是,公交免费除了政府需要强大经济实力保障之外,还需要其他前提:一是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足够好,至少要达到像芬兰一样便捷、通畅、舒适、安全、环保,人们乘坐公共交通会舒心、高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是得人挤人,还是得担心晚点迟到,即使免费,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放弃公共交通。二是人们的经济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如果人们还是掐着指头算一毛两毛钱的支出,公共交通被挤爆就是必然的。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交免费实质上是降低了人们所有交易的成本,增加了各种交易的机率与频率,在“赚钱”效应的激励下,人们会增加出行的频次。三是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已经普遍能够从社会意义上认识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意义。
显然,公交免费的前提,我国现在还不完全具备,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发达城市在内。因此,免费公交,我们还只能说很爱很爱你,但现在还不能娶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和免费公交“谈恋爱”、“培养感情”:学习一下芬兰的双补贴,一方面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一方面在逐步降低人们公共交通出行支出的前提下进行补贴,同时还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现代公共决策能力培养,加强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