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隆客车的“喜”与“忧”
今年8月8日,10台纯电动客车在江阴市88路公交线路正式上岗。记者日前来至江阴,特意坐了一趟,感受一下这新能源的公交体验:车厢宽敞,座位舒适,似乎没有普通公交车一顿一顿的感觉,且车内噪音小很安静。“关键是,这车子没有排气管,是真正的零污染,而且全部是电子控制,操作十分便利。”司机对驾驶电动客车的感受更加深刻。
这10辆纯电动客车的“娘家”,就是无锡常隆客车有限公司。当记者见到吴宁副总经理时,他掩不住兴奋地又告知一个好消息:“上个月,我们的车子首次出口到台湾了!”原来,8月12日,由常隆公司自主开发的首款12米系列纯电动客车,从上海港起航驶进了台湾,这也是大陆首次向台湾销售大型纯电动系列客车产品。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可我们2002年刚刚起步时,中国人对电动车还没有一点概念,也没有人愿意做。”吴宁回忆说,常隆因有做丰田汽车经销商的经验,当得知北京理工大学在寻求合作国家“863”电动汽车项目时,便毅然拍板与之合作,转型做新能源电动车。之后短短的3个月,就联合开发出了11米长的纯电动公交车,并在中国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示范线路(北京121线)示范运行成功。
$Next$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就是坚持科技领先、科技创新。”吴宁告诉记者,作为在国内最早研发电动车的企业,常隆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客车企业先进的技术,一方面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买断、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先后与意大利依维柯公司、西班牙印迪卡公司、日本日野公司、瑞典斯堪尼亚公司进行合作。目前,公司已拥有专利13项,海外及本土高学历多学科专业人才60人。目前,公司开发的电动客车系列,也历经了四代演变。“比如第一代产品,不能充电,用完就得换电池,并且最只能多跑80公里;到了第二代产品,不仅可以充电了,运程也可以达到100公里;再到第三代,可以跑187公里,电池寿命也大大延长。”吴宁说,预计第四代车出来的时候,速度将达到300公里,甚至可以跟动车相媲美。
记者了解到,常隆电动客车产品还曾在世博会期间投入使用了20辆,在大运会上投入了40辆。目前,常隆电动客车已遍布上海、深圳、济南、青岛、无锡多地,其中常州地区的BRT快速公交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江阴公交车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100%。
吴宁表示,电动客车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眼下最关键的是压缩成本,迎接即将到来的火热市场。“现在我们一台车卖280万,第四代车出来之后,我们希望能控制在200万以内。最终目标,希望能在三年内控制在100万以下。”
然而谈及今后的发展,吴宁的脸上却露出几分焦虑,他向记者坦言:“我国电动客车还处于产业化、市场化初期,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虽然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在发展上却受制于政策。”在他看来,目前该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是投放市场后,受制于国家电网。“因为电动车电池需要充电,而如果国家电网不放开接口协议,我们也就根本没法推广。”他向记者举例说,世博会期间,汽车要在会展地运送游客,可是,充电站却只允许设立在郊区,后经由上海市政府出面协调,才派了移动充电车在园区内实现供给。
除了充电地点受限,电价的垄断也令企业叫苦不迭。据了解,目前电动汽车使用的电价标准是超工业电。“工业电价是2.1元,但我们的车就是2.5—3元,用户根本充不起电。充不起,就跑不了,我们自然也就难有市场。如果允许0.52元的民用电价,市场就会扩大很多。”而最让常隆难以释怀的,还有土地问题。据吴宁介绍,现在公司年销售量大概在1000台左右,销售额近10亿元。近日,该公司已和特大央企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准备开拓南美市场,每年大概有3—5千辆的出口计划。“可是,我们企业只有200余亩土地,最多仅能停放1000台车,即使把所有厂房推倒,也只能停3500辆,根本无法扩大产能进行大规模生产。”
此外,出于汽车安全考虑,每辆客车在上路之前,还必须经过跑道试验。“可限于场地有限,我们现在只能将车拉到安徽定远,进行上路试验。”吴宁的脸上写满了困惑和无奈:“新兴产业只有3到5年的机遇期,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他的话,也激起记者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