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新能源客车 福田汽车 中通客车 曙光股份 中国南车 诸侯割据 

【原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下一轮诸侯割据

时间:2009/3/27 9:15:15来源:谢光耀作者:谢光耀责编:0条评论

 

《商用车世界网》谢光耀  

 

    当各地的新能源扶持政策呱呱落地时,新能源汽车诸侯割据的格局就已“曙光初现”。 

 

魔咒:被保护者成了受害者 

 

    虽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具体标准迟迟没有出台,但汽车企业一刻也没闲着。该引进的引进,该开发的开发,该示范运行的示范运行……大家都在翘首以待,等着《推荐车型目录》下发或公布,争取能早日榜上有名。 

 

    在这新一轮的新能源“蛋糕”的瓜分中,最有实力的汽车企业未必是最大的受益者。之前国家已经表态,率先在13个城市的出租、公交、邮政等公务、公共交通领域鼓励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和运行。由于采购时要优先考虑自主品牌,而我们的几大汽车集团混合动力、电动轿车还远未成熟,加之公交优先的推行,使得城市公交系统首先享受到了新能源春风的“沐浴”。 

 

    这不,国家话音刚落,各地群起响应,13个城市和所属省份都拿出了有分量的公交补贴资金和支持措施:重庆两年内要采购1000辆混合动力车;北京公交已采购800辆混合动力客车;武汉将新增400辆新能源公交车;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1000辆新能源客车服务…… 

 

    可是,这其中,有人嗅到了不和谐的气息:地方的过度保护。每个地方仍然一如既往地把采购对象定格在本地公交车制造厂身上。于是,A厂一百辆,B厂两百辆……就好像约好了一样,各个地方都在自己的辖区内分配着稀缺资源,有钱的地方政府多分点,没钱的地方少分点,谁也难以享受到新能源客车的规模经济优势。 

 

    客观说,保护是难免的,但保护过头就会有害无益。这么多年来,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就像“魔咒”一般,长期困扰着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公交车领域更是如此。这个行业中,小型制造企业遍地开花的过度竞争景象,一直“蔚为壮观”,这几年,客车行业逐渐整合,尤其是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影响,已现重组迹象。但各地方趁着新能源产业化浪潮,纷纷采购地方所属公交车制造厂产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势必严重阻碍客车行业的优胜劣汰。 

 

    更有意思的是,地方上都在保护,但遗憾的是,还是有受保护的企业本身就成为了受害者。 

 

    那么,究竟谁是受害者(loser)呢? 

 

一件事朝着人们预期的悲观结果发展,是不是也很无奈?

 

    在这场诸侯割据中,一线企业和部分二线客车企业成为了受害者。然而,事情还不止于此。 

 

    一方面,一通三龙、恒通、中通等客车厂在传统能源客车技术上有深厚积淀或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他们也因而在整车设计、总成匹配方面具有了较强技术实力,能在这场新能源产业化竞争中胜出。不可否认,这些企业同样受到了各自地方的优先采购,但反过来说,如果放开竞争,他们所获得的订单会远比保护主义下的订单多得多。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跟传统汽/柴油汽车一样,新能源客车也要走规模经济道路,有了规模经济,才能积累更多利润、更多数据,持续改进和优化;有了规模经济,才能使一部分有实力的客车厂脱颖而出,逐渐掌握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发的话语权,在国际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真正同水平竞技。 

 

    但是,如果两三年内几千辆的新能源客车订单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祟,而被十数个甚至数十个大大小小客车厂分割的话,那么,谁也没有足够的规模经济来支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悲观点说,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失去的也许将是新能源客车这个朝阳产业的机遇与进步——最终的受害者将是整个行业乃至国家。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意外”,这种现象就会这样演变下去……一件事情朝着人们所预期的悲观结果发展,是不是也很无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