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量增长10% 为什么大部分卡车司机比以前还困难?
在浙江传化物流信息港,车与货的匹配,每单只需要0.5秒。通过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联动,构建起一张货运诚信体系网络。每一个发货方、每一辆货车、每一个货运司机都经过实名认证、资质审核;每一张承运订单的货物数量、运费金额、行驶路线、准点到达率、信誉度,乃至货运司机的住宿、饮食、购物习惯等消费痕迹都会产生数据标签,通过对这些“标签”的积累和分析,无论是货主、物流公司,还是货运司机,其发货规律、运输能力、诚信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业内人士表示,货主满意、司机高效,是货运市场健康的标志。只有实现货运行业的生态重塑,才能使货车司机更体面、更有尊严地生活。
货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
公路货运量在我国各种运输方式中位居榜首,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超过75%,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庞大的数据背后,是3000多万名货车司机夜以继日的辛劳。
痛点一 竞相压价市场混乱
江苏南京的大货车司机凌杰40多岁,和妻子搭档开车快20年了。两人轮换着开,人休车不休,尽管也是“蛮拼的”,但他俩感觉今年尤其货难找、钱难挣。
为了找货源,凌杰夫妻俩已经在北京通州区马驹桥的一家物流园等了两天,为省钱吃住就在车上。凌杰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移动的家”:驾驶室后排有上下铺,空间比火车硬卧还要小些,车里被褥、酒精炉、锅碗瓢盆俱全。一年之中,夫妻俩差不多有300天要在这个“家”里生活。
凌杰四处转悠找货源,仍一无所获。“现在货运市场竞相压价,把市场搞得越来越乱。有一次装上货都跑出60多公里了,货站打电话不让拉了,原来另一辆车比我便宜了100块钱。”他无奈地说。
南京中储智运业务经理吴九全说,租个门脸、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就是一个“物流公司”,业内人称之为“配货黄牛”。“仅从南京到广州一条线,就有近20家公司在跑。一旦有人愿意低价接活,那些物流公司就会借机把价格压得更低。”
山东威海的孙石磊干个体司机多年,他告诉记者,现在工厂的货源基本被物流公司垄断,个体司机拿不到货源。很多所谓的“第三方物流”甚至连道路从业资质都没有,就是通过把控货源,再层层转包到个体司机手里,运费直逼成本极限。
一面是市场的混乱,一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货运价格持续低迷,是货车司机的最大“痛点”。“公路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位居榜首,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但这一领域,多、小、散、乱、弱局面长期存在,货运信息不对称、运价体系不透明,严重制约了公路货运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说。
痛点二 多头执法雁过拔毛
一辆奔跑的货车承担的是一家老小的生计,但在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眼里,就是一块“唐僧肉”。究竟有多少部门可以分到这块“唐僧肉”?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不仅有交警、路政、运管,还有高速公路管理、城管、环保、工商、卫生、动物检疫等约10个部门执法。
货车司机被罚款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货车在车身上焊根铁棍,路政说这算更改车型,一罚就是三千”、“车身不干净甚至是驾驶室不明亮,城管说影响市容市貌,一罚就是好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