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已破冰 商用车维权环境向好
“以前大家都觉得召回是丑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管是企业还是用户的意识都在提高。”谭秀卿分析道,既然主动提出了召回,就说明厂家的态度是积极的,会坦然面对并很好地作出相应处理。“这就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主动召回。”他判断说。
与此同时,谭秀卿也表示,召回条例虽然在制定时借鉴了国外的做法,起点本身较高,但毕竟仅实施3个多月且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国的商用车召回制度越来越完善,对用户越来越负责。
商用车“三包” 前景不明
与召回相比,商用车“三包”进程则较为缓慢。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颁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家用汽车“三包”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无论业界对其评价如何,这一政策自2004年开始,酝酿了8年之久终于出台,算是跨出了一大步。而商用车则被排除在此次汽车“三包”政策之外,商用车的用户权益似乎仍旧处于“被遗忘”状态。
那么,在私家车“三包”法规出台后,商用车 “三包”政策会否考虑出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认为,相对公务车、商用车来说,私家车一直是维权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国家首先出台针对私家车的“三包”法规也是为消费者考虑。家用汽车“三包”规定施行将近,在这段时间里,相关部门将会听取各方反馈以完善法规的制定。所以,紧接着出台的很可能是私家车“三包”法规的细则,而非公务车、商用车相关规定。
“商用车‘三包’极其复杂,涉及范围广,不管是国家还是行业层面,相关的研究都很少,至少各车企都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业内分析人士杨再舜评价目前我国的商用车“三包”极其滞后,很难出台相关政策。
实际上,国内在汽车“三包”上“首吃螃蟹”的企业还是一家商用车企。2007年福田宣布,将在广东地区正式推出高端轻卡欧马可的“先用后买”及包退、包换、包修的“三包”服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限制,但其在中国汽车行业独家首推汽车“三包”,被业内专家誉为开启了国内汽车界服务的新纪元。
事实上,尽管缺乏国家层面的法规保障,目前国内主流商用车企针对自家产品一般都有类似“三包”的服务政策。如一汽解放官网发布的“保用”服务规定,自购车之日起,中型系列汽油车在18个月以内(自卸车除外),且行驶里程不超过5万公里(以先到为准);柴油车发动机在18个月以内(自卸车除外),且行驶里程不超过15万公里(以先到为准);道依茨发动机在18个月以内,且行驶里程不超过20万公里(以先到为准);载货车、牵引车、厢式车除柴油发动机外的其他部分和其变型车,在18个月以内,且行驶里程不超过5万公里(以先到为准);自卸车在6个月以内,且行驶里程不超过3万公里(以先到为准),厂家均实行质量保修。
但这些政策多为大同小异的商务政策,且多数为有限的“保修”或“保用”,离真正的汽车“三包”还有一定距离,与国家法规的约束力自然也相去甚远。在问及各厂家服务政策对于商用车消费者权益保障作用如何,以及商用车“三包”的复杂程度时,杨再舜连用了两个“一言难尽”。毕竟商用车与家用汽车用途不同,涉及到载人、拉货,其所有者和使用主体、鉴定等都有其复杂性,商用车 “三包”进程并不乐观。
“商用车与乘用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实际上商用车质量问题不及时处理造成的后果会更严重,从这方面看,商用车出台‘三包’政策是迟早的事。”谭秀卿分析道。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法律制度对商用车的用户权益保护依旧滞后,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