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冲刺上市遭遇规模陷阱 IPO成内部政治任务
11年前,徐和谊刚刚从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官位上弃政从商,亲自带领员工,用500把镰刀开荒除草,为合资公司北京现代开辟工地。4年后,他从北京现代董事长的位置,升至北汽集团掌门人,从那时起,整体上市就是他的目标。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大门关闭,2009年因自主品牌短板而再度饮恨之后,徐和谊2013年再次发起的IPO冲击,势在必得。
收购得来的萨博知识产权最近已转化成为中高端自主品牌绅宝;挂牌成立的北汽股份作为整体上市平台,已经纳入了两个利润丰厚的合资公司北京现代的50%股权、北京奔驰的51%股权。
但这还不够。
为了吸引资本市场的青睐,他于近期收购镇江汽车,计划总投资150亿元,以建设全国第五个生产基地,将产能扩张至140万辆,并又把眼光投向了即将从长安独立出来的昌河汽车;国际市场上,在吉利、万向等先后退出对电动车厂商菲斯克竞购之后,北汽仍在不断传出洽谈消息,徐和谊更是直接说要收购一个欧洲市场中高端品牌。
徐需要通过快速扩张,向香港的投资者讲述一个更大更好的故事,以募集期望当中的100亿资金;反过来,他又恰恰需要投资者的这些钱,去支撑自己讲出的故事——连续的扩张,资金需求已经达到数百亿。
这样的一个相互依赖的循环,能否如愿在明年上半年成功实现?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北汽集团自主品牌刚刚起步,对合资公司的掌控力度有所欠缺,在整体市场降至低速增长阶段的大环境下,徐和谊理想中的闭环,存在着很大的失败风险。
“我不好说这个时候是不是并购的好时机。”曾经担任过北汽集团总经理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显得有些欲言又止。他对记者称,低速增长时期的快速扩张的确面临着可能消化不了的问题,但也许正是市场不大好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这样的并购机会。
但对于已经失败过两次的徐和谊来说,冒风险是值得的。整体上市不仅是他的梦想,也是背后的地方政府的意志。北汽需要从国家定义的汽车工业中的“四小”升级到“四大”——做大,几乎是所有国企共同的选择。
自主品牌未站稳先扩张
徐和谊此前透露,赴港上市所募集资金将用于发展自主品牌轿车业务,所以他必须讲一个最好的自主品牌故事。
然而,现实是,一直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始终是北汽发展的短板。在徐和谊于2009年发动第二次上市冲击时,北汽还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而当时上汽的荣威已经达到了9万辆的年销量。
直到2012年3月,北汽首款自主车型E系列才宣告入市。2012年全年,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总共销量为6.6万辆,仅略高于自主品牌销量冠军长城汽车的10%,进入不了自主品牌的前十名。并且,6.6万辆中E系列只有2万辆,更大部分销量来自于利润微薄的微车业务。
为了补齐自主品牌的短板,北汽于2009年耗资2亿美元收购了破产的萨博的知识产权。直到今年5月,标榜“源于萨博、高于萨博”的绅宝品牌D系列终于在北京上市。当时徐和谊给出的2013年销量目标是“保2万辆、争3万辆。”按照这一目标,绅宝月均销售要到2500辆至3750辆,但截至目前,每月销量只有1000辆左右。
这样的成绩是难以“忽悠”投资者的。徐和谊转而从前景下手,以快速扩张的产能布局,展现北汽对自主品牌的重视与信心。
8月7日,北汽正式收购镇江汽车以建设华东基地,按照协议,该基地计划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实施,总产能规划超过30万辆。这已经是3年以来北汽在北京之外扩张的第四个生产基地,徐和谊实现了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五大生产基地的布局。
镇江的30万辆产能,加上已有和其他在建的产能,北汽在自主品牌上的产能已经达到了140万辆,这个数字是去年6.6万销量的21倍。此外,徐和谊还提出了在2015年自主品牌销量200万的目标。
对美好前景的描绘会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同时也会引来风险的担忧。尽管包括外资在内的汽车厂商,在中国整体环境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均像北汽一样仍在扩充产能,但由于北汽处于预备IPO的阶段,其快速扩张的风险尤被关注。
西南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峰认为,这种产能和销量的高度错位,很可能会给北汽自主的前期成本投入带来巨大包袱,如果这个包袱消化不好,反而会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带来更大障碍。
按照北汽已经启动的投资计划,除了镇江基地的150亿元外,湖南株洲基地未来两年间需要投资60亿元以建设第二工厂,广州增城基地的二期建设同样需要资金14亿元,而刚刚奠基的顺义越野车基地的总投资达到31.9亿元。粗略一算,近两年所需投入资金就超过了205亿元,远超北汽整体上市的目标融资额100亿。
除了自主品牌,徐和谊还讲起了国际市场的故事。一方面,北汽正在洽购电动车厂商菲斯克,这当中还包含了新能源的故事,徐和谊还称将并购一个欧洲市场的中高端品牌。
另一方面,对于在国内铺下的140万辆产能,徐和谊认定向国际市场出口将是一个重要的去向。“不要纠结于产能,过剩还是不过剩,让市场经济自行调配。”他说。但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汽车出口在7月份同比环比均处于下降状态,连续2个月双下滑。各国的技术、贸易壁垒逐渐增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汽车评论员周磊认为,北汽的当务之急不是急于扩充产能,不是急于进军海外市场,而是应该把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在内的汽车产业链综合实力这个基本功练好。
另一名评论员蓝朝晖同样认为,目前北汽的自主产品正处于市场考验期,刚刚上市的绅宝还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又再次兴起收购的念头,只怕得不偿失,况且经济大环境放缓,也使得扩张充满了悬念。
强势外资伙伴掣肘上市
如果说自主品牌是徐和谊吸引投资者的“前景牌”,那么利润丰厚的北京现代、走上正轨的北京奔驰这两个合资公司,就是徐手里的“现金牌”。但这两手“现金牌”,也给北汽的IPO带去了一些困扰。
首先是北京奔驰的外方股东戴姆勒入股带来的政府审批问题。为了将北京奔驰的中方股权纳入到上市平台北汽股份中,同时让股权多元化以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北汽在今年2月份和戴姆勒签订协议,由戴姆勒出资6亿欧元获得北汽股份12%的权益,同时将双方合资公司北京奔驰的中方股权从50%上调至51%,这样北汽股份在北京奔驰就能处于控股地位,北京奔驰的股权就可以作为“主营业务”纳入上市平台北汽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