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撬动作用存争议
数据显示,2012年,比亚迪共销售电动车2891辆,其中E6和F3DM分别售出1690辆及1201辆。根据新政,北京等一线城市将在一年内完成1万辆的销售任务,其中外地车辆至少3000辆。如果比亚迪能够占到市场份额的20%,在一个大城市就至少能够实现600辆的销量。按照全国的规模算下来,比亚迪电动车有望在未来一年内达到6000辆。这意味着,对比之前的销量,比亚迪有望在未来一年销量翻倍。
在201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中,一汽丰田普锐斯拔得头筹,共售出2434辆。对于新政落地,丰田方面表示,通过政策看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丰田方面对普锐斯为首的新能源车型非常有信心。
但是,新的政策究竟能带来多大利好,企业也存有疑虑。
有比亚迪相关人士表示,新的补贴政策实施后,最终的落实情况还有待观察,而补贴额度减少也将增加企业的压力。类似问题非常普遍,以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推出的E150 EV为例,该车工况法的最大续航里程为140公里,只能获得3.5万元的国家补贴,过去这款车有可能享受到最高6万元的补贴。而国产的第三代普锐斯并没有插电混动版本,此前在国内测试的插电式混动版本的电动续航里程也只有20公里,不满足进入此次补贴行列的标准,因此无法从新的补贴政策中得到实惠。
奇瑞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张勇认为,拿到纯电动汽车补贴的最高额度6万元存在难度。大部分新能源产品能够拿到的补贴预计都在3.5万左右。此外,逐年递减的补贴政策将直接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虽然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已实施了3年,但此前多数企业都在进行研发筹备,真正的市场化恰恰是在2014年-2015年。
而对于一直不太看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马自达来说,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企业的顾虑。“现实中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直缓慢、没有实质突破的现象仍然存在。”马自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告诉本报记者,“马自达仍在观望,何时正式在中国进行投入还不能确定。”
坎坷之路
来自企业的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并不少,但实际收效甚微。
实际上,早在2010年5月国家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补贴力度虽大,但效果并不理想。去年年底,十城千辆计划也以失败告终。“十城千辆计划争议很大。”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陈全世告诉记者,十城千辆虽有将近一半的城市没有达到目标,“但是符合国家目前的情况——城市发展不均衡。”
尽管新一轮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已经出台,但陈贵如表示,“电动车私人购买市场基数并不算大。”林程也认为:“普及到私人用车还有一定距离。”
想占领私人市场,渠道就是一大问题。究竟选择与传统汽车共网销售还是另建网点一直备受争议。此前,比亚迪、奇瑞都专门为新能源汽车建立了4S店销售网络。去年年底,上海通用也宣布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建立专属销售渠道。但国内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内,门庭冷落的现象一直都存在。
在国内首家专营新能源汽车的4S店高瞻新能源店内,上汽、奇瑞、众泰等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同店销售。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有限,目前依旧需要先接受预订,然后延迟交付。“4S店建店成本高昂,如果市场迟迟不能打开,企业将考虑成本问题。”有分析人士称。
而对于多数车企来说,目前依旧采用与传统汽车共店销售的模式。但即便是这样,新能源汽车也多处于无现车甚至无展车的状态,难逃先预订再等待的命运。此外,在这种模式下如何保证售后服务也成为一大问题。
此前,基础设施不完善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掣肘。新的补贴政策在鼓励建设充电桩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内容,但执行力度如何目前仍未可知。“这也成为部分企业和消费者仍然持有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欲开启电动车私人购买市场,除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消费意识也是重要原因。陈贵如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开启私人市场关键并不是政策力度的问题,“私人购买电动车缺乏的是最基本的认知,消费者潜意识中并没有购买电动车这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