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平衡是关键 “公交都市”发展须成本规制
优劣性评价各异
通过对公交企业实施成本规制,确定公交企业正常运营的合理成本范围,并据此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充分体现政策性亏损由政府承担、经营性亏损由企业承担原则,能有效划清政府与企业的责任界限,有利于激励企业加强运营管理,节约成本,减轻政府负担。
将企业利润回报与服务质量挂钩,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结合。比如,深圳成本规制方案中设置深圳公交行业标准成本利润率为6%,在政府就公交企业承担社会公益性任务、燃油价格上升以及公交票价降低等单项补贴后,公交企业成本利润率仍低于6%的,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方式补足6%。
通过设置30%的服务质量考核环节,当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考核得分低于标准分时,相应扣减补贴金额,从而有效避免在成本和回报确定的情况下,企业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安全来降低成本谋取利益。
但是,规制成本费用的标准值确立于历史统计数据基础上,部分项目的标准值不符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例如,随着公交企业营运车辆车龄和行驶里程的增长,以及政府对企业提供优质公交技术保障服务、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车辆安全隐患要求的提高,公交企业对营运车辆进行维保作业的项目与频次也随之增加,加上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企业维修费用成本压力日益增大。
目前,规制维修费用的标准值仍采用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导致公交企业未能按正常的技术规范对营运车辆开展维修作业,长期下去车辆技术安全状况将会恶化。此外,员工薪酬水平规制值确定较低,企业有着维持和谐的巨大压力。
很多规定也未对成本费用节约的企业进行奖励,缺乏调动企业降低成本和控制成本上涨积极性的机制,未能让企业享受到主动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收益。
所以,对公交企业实行成本规制财政补贴政策,对今后涉及公共产品服务的企业补贴、定价机制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但一个好的政策出台,需要经过企业的实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调整和修正,使其更趋合理。
比如,江苏常州的方案中规定“以公交车辆运营里程(千公里)” 而不是按乘车人数作为成本核算和补贴依据。
业内专家认为,以乘客运量作为成本核算和补贴依据办法不科学。因为,当乘客对公交的需求即:客流量一定时,企业适当减少营运车辆投入即可降低运营成本。实际上,公交提供的是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是通过运营线路的网络覆盖、车辆配置、发车时间与间隔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所以说,公交服务是通过累计运营里程来实现,所有成本以千公里为依据来计算是常州成本规制可取的地方。
规制成本费用的范围有待进一步完善,还应设定与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出台的接口。例如,根据深圳市国资局《关于印发〈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通知〉的通知》,强制要求企业缴交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定为5~12%,大大增加了企业人工成本,但目前该项费用未能纳入成本规制范围。
其次,自2006年以来,公交营运车辆开始缴纳交强险,高额的车辆保险费用已成为公交企业营运成本中的一项重要支出,成本规制中关于保险费的范围亟需扩充。此外,成本规制中规定政府产权场站应对公交企业免费开放,该类场站的租赁费不计入监审成本。但是,实际公交企业使用的政府场站很多情况下是需要支付租赁费的,而且租金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上涨,与规制内容不相符。
未明确财政补贴拨付机制,财政补贴到位严重滞后,企业资金链面临较大风险。为推行“公交优先”理念,响应“绿色公交”口号,公交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但由于财政补贴拨付的严重滞后,导致公交运营企业需要通过借贷来维系企业正常运营,资金链面临较大的断链风险。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大,资产负债率不断高企,公交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那么,如何获得企业的真实成本呢?最了解真实成本的当然是经营企业自身,但很多企业总是很难把真实成本和盘托出,企业本能上有扩大或虚报真实成本的动机。
因此,在确定规制成本的过程中,就要选择了解公交企业运营的行业、财务、管理、公共经济学方面的专家组成联合的第三方监管支持系统,从公交行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企业的管理等多个角度对公交企业的成本进行系统确认,其间,要与相关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进行细致沟通,确定规制成本。在确认规制成本范围和数量后,经过运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调整和修正,使其更趋合理。
为此,成本规制补贴政策是公交财政补贴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仍需在成本费用规制范围、规制标准值确定、补贴拨付流程以及成本费用节约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从而充分调动公交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其管理效能及竞争力。
拓宽政府补贴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建立基金的形式确保补贴的专款专用,用于对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对公交企业进行政策性亏损补贴。基金来源包括公交税费、燃油税、土地出让金、公交场站物业收入、城市路桥隧道费等。
建立公交补贴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公交财政补贴监督考核。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相关部门和公交企业定期公布公交补贴信息,包括企业亏损情况、补贴金额的测算和使用等相关信息,使得政府与市民对公交企业进行更加透明化的监督。
同时,通过政府加强对公交运营成本的监控和审计,强化财政补贴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