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大金龙 小龙威 正向开发 

过程漫长花钱如流水 谈正向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

时间:2014/7/16 10:08:20来源:方得网作者:姚蔚责编:0条评论

  

其次,不少企业想做正向开发,但没有那么多资金。正向开发,首先要做市场调研,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其次是反复的设计、验证和再设计、再验证的过程。有些企业是本身实力太小,有的企业则是受制于董事会以及股东方的投入限制——这点在合资企业尤其突出。还有不少中国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利润太薄,也没有实力来进行正向开发。

 

这个过程,不但难度高,而且特别费钱。不说别的,单单是车辆台架试验和路试花费的油钱,不少企业都掏不起。

 

再次,企业在正向开发车型设计出来后,如何与零部件商对接也是难题。国内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跟整车企业一样,整车靠的是逆向开发,零部件也是逆向开发,甚至开发周期比整车还要晚一拍。不少整车企业都是先用国外零部件,等国内零部件商通过逆向开发造出产品后,再替代进口件。

 

另外,车型试制出来后的路试,也是一个漫长而花钱的过程。正向开发是从头设计的,设计时的想法能不能够实现,没人知道,必须要通过足够长的测试,才能做出判断。

 

正向开发投入大,可以从大金龙对于小龙威的开发略见一斑:据大金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09-2013年的5年间,大金龙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进行研发中心、试验中心、高端生产线、整车阴极电泳车间、ERP系统等软硬件的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和管理水平。大金龙投入1亿多元建设的目前国内先进的客车试验中心,也在2011年12月3日正式投入使用。

 

而针对小龙威的开发,在8个月时间里,大金龙开了251场专场研究会,解决了国内中巴车上存在的411项问题。这些工作谈论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小龙威。

 

同样,奇瑞的尹同耀认为,正向开发成本非常高,特别是与逆向开发相比。一方面是前期的市场调研成本非常庞大,还有就是车型验证、修改、再验证和再修改的过程,也要远远高于逆向开发。另外就是,供应商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件耗时、耗精力的事情。

 

说到这里,尹同耀甚至画了一个“凹”字形状来解释正向开发。正向开发的两头成本——市场调研和验证的费用,会远远高于逆向开发,并且是开发成本中非常高的两部分。

 

正向开发的风险

 

其实,除了尹同耀谈到的正向开发的高企成本外,正向开发的风险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这个世界上,高收益从来都是伴随着高风险。正向开发的收益如上篇文章所述,确实很高,然而,伴随着高收益的不但有高投入,也有高风险。

 

相比逆向开发,正向开发的失败可能性更大。逆向开发一般都是照着市场热销车型去模仿,因此,这个车型所对应的细分市场应该是有用户需求的市场。而很多正向开发的车型,其瞄准的用户需求市场可能不一定是正确的。

 

另外,很多逆向开发照着热销车型设计外观,这种外观基本都是经过市场验证,是符合市场消费者审美偏好的。因此,逆向开发出来的车型不会太丑,有的往往还很讨巧,深得消费者喜爱。比如奇瑞的QQ和东方之子,比亚迪的F3等等。

 

相比模仿和抄袭,不少正向开发出来的车型外观,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令人发指”。比如奇瑞的QQ6和QQme等。这就类似描红和临摹,描红出来的字,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太难看;但是,最初临摹或者自己写的时候,字往往就会很难看。

 

奇瑞的QQ6和QQme
奇瑞QQme

 

在正向开发过程中,不但外观可能有风险,其性能的定义、零部件商的选择、底盘的匹配等等,全部都存在风险,并且,启用全新的零部件越多,风险越多;创新越多,风险越大;与主流产品的差异越大,风险就越大。

 

正是因为正向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很多企业不但做不到,也不想去做。特别是,对于很多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的企业,以及规模还不够大的企业,做正向开发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正向开发投入成本很高,且风险很大,那么企业应不应该做正向开发?怎样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呢?

 

相关阅读:

 

不做正向开发的车企是没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