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补贴大礼包”让人欢喜让人忧
9月24日,记者收到几家客车企业的来电,均是询问当期报纸上一则关于将混合动力公交车推广至全国的消息,他们大都表示这对客气企业来说是一项利好,但目前从《通知》上来看,有疑问,也有担忧。多数疑问集中在政策推出和落实的时间方面,而担忧得则更多是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优惠到企业。
记者在国家工信部官方网站上查阅到了《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文,从《通知》上我们大体可得知此次推广范围主要是针对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展开,目标初步拟定为3000~5000辆,产品达到一定标准的即可获得5~42万元不等的补贴。
《通知》带来新希望
惊喜背后存疑问 热切企盼快落实
《通知》刚刚下发,企业最热切企盼的就是实施细则马上跟进,并希望能够加大力度,有效地突破推广瓶颈,冲破地方保护主义。《通知》宣布此次向非试点城市推广将采取集中招标的方式,企业期望在执行时能够公正公开,取消无谓的地域限制。
补贴的相关细则也是企业十分关心的一个方面。《通知》中明确此次推广的补贴资金直接由企业申请,这对整车厂和公交公司来说都更加便捷快速。企业更加期望的是能够有效缩短从申报到审核下发补贴的周期,以激发企业研发生产的热情。
在具体中标条件方面,北汽福田建议要综合多项指标,“不仅要量还需要有点”。某个企业实际的产品推广数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产品的性能,但不排除是由于地方主义保护带来的成绩。所以要组合评价产品的性能,选取具有优质性能的产品。
另外,众多企业纷纷表示希望这一次中标范围不要太广,“这当然不是鼓励垄断”,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此番推广,集中资金扶持有综合实力的企业。
在各企业认真研究《通知》内容制定计划时,许多问题摆在了眼前。多数客车企业咨询本报,这次向非试点城市推广,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由哪个部门牵头,以何种形式?是国家统一采购分销各地还是由当地政府选购?如果依然是当地政府选购,那么如何能最大程度的消除地方保护呢?
《通知》中并没有明确时间,何时开始招标?如何投标?补贴的时间有何限制?苏州金龙、北汽福田等企业担心的是,从中标到交付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不知道会不会超出了预定的补贴期限。
从目前的《通知》上看,尚没有更加具体的关于产品标准以及中标条件的具体规定,这也是企业十分关心的。对于《通知》中所提的推广3000~5000辆,有企业表示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招投标之前已经设定了配额限制?在招投标的时候是以企业为基准还是以产品基准?今年7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发布,宣贯会上,相关部委提到有意向将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规模扩大。当时即有很多企业表示热切期待这一意向尽快落实成政策,以突破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瓶颈。
“此《通知》一出,我们的产品卖到外地就能获得补贴了,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部署。”某企业负责人得到《通知》后,立即组织公司高层开会,做下一步工作部署。
经过3年的推广,大部分试点城市已趋近饱和,当整车厂谋划着销往外地时却面临着很多阻碍。某客车厂负责人曾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产品想卖到外地则必须选购当地所产的零部件,尤其在公交车领域,这种点单生产的现象更为严重。”因为牵涉到税收、补贴等问题,所以如果想获得更多优惠政策,很多客车厂采取了异地建厂的模式。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推广的瓶颈,但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等资源,并非最佳策略。
正当整车厂一筹莫展时,四部委联合发布的这一《通知》为整车厂带来了新希望。许多企业都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研究生产计划和推广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