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零部件 

零部件再制造的错误概念 企业面临“无米之炊”

时间:2009/7/3 0:00:00来源:中国质量报作者:中国质量报责编:0条评论

 

    目前,欧美等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利用基本上达到80%以上,并已在技术、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体系,而国内产品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器、电机等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上,对于其他零部件无论从技术、资金还是设备上,还无暇顾及。

 

    简单地说,再制造技术是将废旧设备及零部件作为毛坯进行高技术再次加工后,使再制造的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的一种制造技术。再制造产业是一种对资源再利用的环保型产业。

 

    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我国再制造业的发展?未来中国的再制造之路将如何迈进?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跟踪调查。

 

错误概念:再制造就是翻修

 

    6月15日,刘华给自己跑了8年货运的东风康明斯再造了一个“心脏”,这让和他同在北京市朝阳区奶子房旧货市场拉活的同事们担心不已:这个改造过的发动机看起来倒像个新家伙,但到底实用不实用?刘华告诉他们,山东的厂家说啦,质量保证和新的一样。说话间,刘华还拿出了质量保修书作证。

 

    刘华喜欢尝试新事物,手机用的都是能上网的,眼下又准备买3G手机。帮他挣钱的康明斯老了,自己却舍不得丢掉它,再制造技术刚好帮他的忙。

 

    不就是翻新吗?叫什么新名词再制造。刘华的老乡来自四川的农民工老李常常讥笑刘华“乱拽新名词”。每每遇到这种时候,只有初中文化的刘华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相比较已经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欧美再制造产业来说,中国的再制造产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正规的汽车再制造企业屈指可数。除了轮胎行业有100多家上规模的轮胎再制造企业,其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总数不超过10家,由于受到原材料来源及国家法规限制等原因,这些企业的产能普遍较小,产品也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销售。许多人不知道再制造的真实含义,甚至于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再制造技术简单的理解为翻新技术,就不足为奇了。

 

    “翻新是老百姓常用而不准确的词汇,当前产品翻新主要用于废旧轮胎。这种错误的概念,就是再制造产业前进受阻的原因之一。”国家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伟介绍,再制造是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属于先进制造和绿色制造,从应用范围到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分析,再制造均优于翻新。造成消费误区的关键因素可能是由于宣传不够,加之目前还没有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标准所致。但张伟同时强调:“在企业中,再制造是完全按照新机制造的工艺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的,若不能达到这些标准就不能称为再制造,只能是维修或大修。”

 

技术难点:寿命评估与修复

 

    “今年6月份实现3条生产线的工艺合理布局;7月份启动设备维护保养的TPM(全面生产维护)管理体系建设;8月份,生产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在制品生产周期缩短10%。”这份精益生产进度表来自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强公司)。而先于这个时间表之前,精益生产办公室就已经在该公司内挂了牌。

 

    之所以要在企业内兴师动众地去做精益生产,主要是由于复强公司干的也是“再制造的活”。作为今年3月国家启动的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之一,复强公司希望在确保再制造产品等同新产品的保障能力上,再多些“安全带”。

 

企业尴尬:面临“无米之炊”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每年我国汽车报废车辆200万辆。一方面是巨大的再制造原料市场,一方面企业却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比如复强公司是目前亚洲唯一一家北美发动机再制造协会(PERA)的会员,也是国家再制造技术研发基地——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2005年扩大规模后,能生产十几个系列20多个再制造品种发动机产品,年产5万台(套)发动机配件生产线,但目前也存在着“吃不饱”的情况。

 

    企业“无米下炊”固然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关,但最缺的还是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张伟举例说,200万辆的庞大市场,却由于《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限制和目前汽车再制造产品的回收、市场准入和监管办法等方面法规政策的缺失,仍然让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面临着“吃不饱”的尴尬。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企业,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于复强公司来说,似乎更是一场机遇:西方汽车市场萎缩、国内循环经济地位提升,用相当于发动机大修的费用,把汽车发动机再造成质量等同新品的产品,这正是再制造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借此机会,再制造也许真会提前“登堂入室”,飞入平常人家。因此,新的机遇让复强公司的高层在近期内还是做出了多个“强内”举措,包括引入精益生产质量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