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吃”秸秆 或变抗霾大力士
刚刚从上一轮严重雾霾中挺过来的人们,没能享受几个蓝天白云的好日子,今天,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严重雾霾,再次卷土重来。
西方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重度雾霾亦是如此。每年秋末冬初,秸秆焚烧成为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各地明令禁止秸秆焚烧,但秸秆利用率低下,却导致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
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进一步推进秸秆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积极开展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等循环利用。力争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倘若政府拿出发展纯电动汽车一半的精力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状况也绝不会如今日。”采访中,一位汽车行业专家这样表示。
记者了解到,以秸秆制备沼气,再提纯为天然气,是秸秆利用的一大途径。让商用车“吃”秸秆,或许可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贡献力量。
商用车“吃”秸秆 国外早有应用
斯堪尼亚在卡车、客车采用替代能源,尤其是生物燃料应用方面已有30年经验。斯堪尼亚中国执行董事何墨池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说:“用秸秆及其他有机废物制成沼气,再进一步提纯为天然气,作为卡车和客车的燃料,斯堪尼亚早已有应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姚春德也表示,以秸秆及其他农作物剩余物制作沼气,再转化为商用车燃料,从技术角度来讲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把秸秆制成沼气,沼泥还田做肥料,沼气提纯为天然气供商用车使用,既有效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又不会污染环境,一举两得。”姚春德说。
产业化之路 难点突出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禁止焚烧秸秆,需要“疏堵结合”。在秸秆制作车用燃料这一链条上,有几个重要环节需要疏通。
首先,秸秆的收集是一大难点。我国农业具有规模小、分散化的特点,因此机械化作业受到局限,秸秆收割、打捆设备不够普及。大部分情况下,粮食收获之后,秸秆还长在土壤里,如果农民一个个割断处理,费时又费力。其次,成本投入是另一大难点。秸秆的运输、沼气池的建设,以及将沼气提纯为天然气的过程,都需要资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对记者说:“如果用秸秆制造商用车燃料的过程都产业化,并且它最终的价格并不比柴油贵,那就可以发展。”
秸秆燃料有优势 希望国家重视
用秸秆制作商用车燃料有很多优势,许多业内专家都希望能充分利用好秸秆。姚春德表示,电动车自身虽没有排放问题,但是我国发电主要靠烧煤,烧的煤越多,排出碳氧化物也就越多,空气污染就越严重。而如果用秸秆制造商用车燃料,就能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把秸秆的综合利用像重视电动车那样重视起来,焚烧秸秆的问题就解决了,空气质量一定会改善。”姚春德说。
有专家表示,电动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仍是一大问题。希望国家可以拿出一部分精力、一部分补贴来鼓励其他的生物燃料。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应将其他生物能源也纳入到补贴范围内。秸秆制成的沼气亦属于新能源,理应给予鼓励、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