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客车 卡车 商用车 自贸 汽车业 

与韩、澳自贸达成一致 中国汽车业迎资源整合契机

时间:2014/12/17 13:37:16来源:中国汽车报作者:责编:0条评论

 

据韩国媒体报道,11月10日,中韩领导人宣布结束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尹相直和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结束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会议纪要,标志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一致。
 

11月17日,中国和澳大利亚实质性结束双边自贸谈判。中韩、中澳经贸关系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截至目前,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等。与韩、澳达成自贸协定意味着我国推进对外自贸关系向前迈出一大步。
 

就汽车业来看,韩、澳汽车业和车市因其各自特点在带来产业挑战的同时,对于敢于乘风破浪、志存高远的我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更带来难得机遇。踩准自贸关系拓展节奏,我国汽车业将大有可为。
 

中韩自贸给中国汽车业带来礼物
 

韩国《中央日报》分析指出,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若中韩自贸谈判成功,预计产生的经济效益会非常大。
 

在汽车贸易方面,韩国汽车业占有优势。但韩国主要汽车企业现代、起亚已经在中国多地建厂。目前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汽车主要是韩国高档车型。对韩国消费者来说,中国汽车还比较陌生,也正因此,发展潜力就显得更大。中国汽车海外出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产品竞争力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问题,比如企业缺乏汽车出口的长远战略规划,境外营销网络建设不完善等。
 

中韩建立自贸关系后,中国汽车出口韩国在关税方面清除一道门槛,更能凸显价格优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近年来在质量、设计和技术方面有很大提升,在韩国具有拓展空间。
 

另外,韩国与美国、欧盟都已签订自贸协定,并在开展与俄罗斯、土耳其、南方共同市场、以色列、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的自贸谈判。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可通过对韩国投资来开拓全球市场。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会提升至与韩国相当的水平。中国的电动汽车、再生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已经领先于韩国。未来数年,随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韩国市场的发展机会更多。
 

中韩自贸的达成不仅促进双边汽车等产品的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促进创新技术合作。
 

12月8日,中韩结束自贸谈判后不久,两国共同打造的“韩中企业合作创新中心”成立,专门为韩中两国企业合作提供支持。双方分别指定韩国产业技术振兴院和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企业合作创新中心的两大主体,将为两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合作提供便利。
 

中韩自贸达成后还将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到韩国。去年,韩国汽车产量超过452万辆。韩国拥有现代、起亚、雷诺三星等多家汽车企业,汽车零部件的采购规模不小,生产需求将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向韩国出口,并促进相关技术的交流和提升,有利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发展。
 

中澳自贸带来汽车资源整合契机
 

中澳贸易往来频繁,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64亿美元,中国连续5年成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
 

澳大利亚对产品品质要求严格。汽车出口澳大利亚需要严格的ADR认证,ADR认证在某种程度上比欧盟认证更为严格。众多汽车品牌被拒于澳大利亚门外。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多年前打入澳大利亚,但一直没有起色。长城、奇瑞、福田等中国车企在澳大利亚销量一度持续暴跌。澳大利亚车市规模不大,但国际汽车品牌竞争异常激烈。中澳达成自贸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价格优势会有所提升,但发展空间仍然有限。尽管如此,中澳建立自贸关系整体上仍然能带来难得机会。
 

首先,中国产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汽摩修理设备、维修保养产品和轮胎等汽配类产品很受澳洲客商欢迎。澳大利亚拥有很高的汽车保有量,每千人拥有600辆汽车,售后服务配件需求量很大。
 

其次,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寻找汽车零部件兼并收购的机会更具可行性。澳大利亚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本地和外资企业。过去30年,澳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迅速。澳大利亚曾是跨国汽车公司投资建厂热土,汽车业发展基础比较好。金属冲压、铸件等质量过硬,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也有深厚积累。澳大利亚市场狭小,正需要中国零部件大企业的投资整合机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立足亚太,放眼全球,借助澳大利亚汽车业优势,充分利用更大的操作空间谋划未来。
 

澳大利亚本国的整车制造业已经衰落,新车需求主要依赖进口。澳大利亚并不需要大量从中国采购中低技术含量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中澳建立自贸关系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的好处,更多的是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的契机。
 

对中国自主品牌车冲击不会更大
 

中澳自贸关系对我国整车市场的影响目前来看尚不明显。而韩国与我国建立自贸关系后,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会有一定影响,但所带来的冲击不会比现在更大。
 

近年,现代、起亚等韩国汽车的品牌、技术、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定位有重合之处,但主要竞争对手是美系、日系等大众化汽车品牌。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处于升级阶段,在提升品牌的上行通道中会受到韩系车打压,这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是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另外,中国汽车市场容量大、梯度大、仍然有广阔天地。韩国主要汽车企业已经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多年,韩国进口车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定位有一定差异,因此关税减免后,带来的影响不会明显大于目前的状况。
 

中韩建立自贸关系后,韩国汽车企业调整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很小。韩国主要汽车企业现代、起亚等已在中国扎根多年,有长远发展考虑。韩国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产品、零部件项目在中国投入巨大,落地发展的方向也不会轻易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