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集体违规 遑论社会责任?
国家发改委公开查处了违规高价批发销售柴油的企业,从昨天起,为避免挨罚,地方炼厂集体不再提供公开报价,柴油批发贸易转入地下。记者调查发现,挨罚的企业不过是冰山一角,柴油批发市场正呈现出集体违规的怪象。(11月25日《京华时报》)
根据国家成品油价格规定,企业对加油站批发销售成品油不得高于国家的最高批发价,最高批发价与最高零售价有300元的利润空间。对于政府的价格管理办法,企业一清二楚,然而为了牟取不义之财,不惜违规操作,甚至集体违规,这个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这些违规企业,有不少出之于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垄断巨头旗下。曾有议论说,一些垄断行业正在蜕变为社会公害。印证油企的集体违规,我们还能说此话是空穴来风吗?
在商言商,追逐利润被认为是企业的天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企业怎样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在纳税之外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都已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话题。可惜的是,今天这些违规的油企,在社会责任这把尺子面前,却是一个矮子。更令人扼腕的是,做优秀“企业公民”的概念在它们的脑子里甚至压根儿都不存在。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这样的企业迟早会出事。
一直以来,公众对垄断性行业的诟病,大都是它们那种愈演愈烈的“霸气”。坐拥着垄断带来的天然优势,又可以获得市场的种种好处;既享受着政策对公共事业的倾斜,又无所顾忌地“市场化运作”;要其讲一点公益的时候,它就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要面向市场,要其承担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责任,它却只关心部门利益最大化。左面吃着政策的小灶,右面吃着市场的大餐,总之是左右通吃。而现在因为油企的集体违规,我们有了更多的担心。垄断性行业为了一己之利,制造“油荒”,大发“油财”,令饱受高油价之苦的消费者雪上加霜,已发展到连利令智昏,趁火打劫的地步了。
在承担社会责任这件大事上,一向来我们似乎更多地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革命”。“自觉革命”当然要,但仅靠“自觉革命”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终久也靠不住。体制的问题没解决,尤其是对有恃无恐的垄断企业而言,寄希望于道德层面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或者说自我剥夺,乃是缘木求鱼。这次油企集体违规,再一次给我们敲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