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安全大整治 安全不会拖累效益
从6月10日~30日,西安市公交总公司针对全市6521辆公交车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西安市公交总公司表示,将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教育和上路暗查、巡查工作,杜绝各种违法行为;做好对营运车辆的安全例检和营运线路、站点的安全排查;进一步强化全体司乘人员防“三品”上车意识,严防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等“三品”上车,教育和督导驾驶员在收车时关闭电源、气源和车辆门窗。
为严防各种意外发生,从即日起,公交公司教育驾驶员每圈到站后对车厢内遗留物进行检查,以防万一。同时提醒乘客,如发现车厢内有可疑物品,要在第一时间告知驾驶员。另外,对营运车辆在线路开关、天然气瓶罐和刹车制动系统等方面的故障、隐患,要彻底排查修复,并配齐车辆应急消防设施,严禁故障车辆上路营运,严防车辆自燃事故发生。据了解,近两年,西安市新购公交车全部为空调车,新车交付后,原车配装的封闭式玻璃已全部改为推拉式车窗,若有意外发生,能为逃生赢得更充分的时间。
安全不是效益的拖累
厦门BRT起火造成47人死亡的惨剧,引发了民众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关注,各地公共交通系统也纷纷加强安全排查。在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笔者乘坐地铁出行,发现地铁站内对大件行李和可疑液体进行检查的警力明显增加。同时,地铁入口的安检也更加严格,基本做到了逢包必检。
记得几年前,公交车售票员会检查每位乘客所携带的行李,不过,这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检查给司售人员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加,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人多车多,如果检查到每位乘客,既会耽误乘客的上车速度,也会增加交通阻塞。可以想像,这必然会让乘客抱怨连连,司售人员也会有费力不讨好的感觉。此时,安全就为所谓的“效益”让位了。
很多时候,安全都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没出事的时候,人们往往把安全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等到出了事,又开始抱怨安全措施做得不够。如此下去,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事故后一窝蜂的整治甚至矫枉过正,可没过多长时间,就又回到了治理前的状态。
在笔者看来,做好安全工作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率,但从根本上说,安全和效益本不应该是一对矛盾。做好安全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加强排查,更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西安将封闭式车窗改为推拉式的做法就能为逃生赢得更充分的时间。而厦门计划在全市165辆BRT车辆上安装自动爆玻器的做法也是异曲同工。笔者希望,今后的安全工作能有更多更新、更好的形式出现,既能提高安全性,也不会阻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