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汽车 客车 公交车 

政协委员呼吁深圳实施公交都市战略

时间:2011/1/17 10:04:19来源:北青网作者:北青网责编:0条评论

 

“3至5年后全市路网承载水平也将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城市交通将由局部拥堵变为全面拥堵。深圳迫切需要对交通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否则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交通紧约束,成为拥堵之城。”参加1月16日下午界别委员座谈会的高旭敏委员如是说,如果留意到高旭敏的身份(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共交通处处长),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些言论并非危言耸听。公交都市什么模样?高旭敏介绍说:很高的公交分担率、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全方位的公交优先、适时适度需求管理是公交都市的四项主要特征。

 

每天2000多辆公交车路边过夜

 

高旭敏委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公交线路如水流,其外部运行条件如容器,“流”的形态与速度,取决于“器”。例如公交线网密度,取决于路网密度;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取决于路网结构;公交运行速度,取决于道路运行态势;新能源车辆的大量使用,取决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虽已建成11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但未形成网络,未能起到提速效果;公交枢纽站缺失,导致不同层次公交线路缺少相互连接的节点;公交场站数量不足,难以开行新公交线路;已落实的公交场站集中在组团边缘,亟需场站支撑的客流集散点周边缺乏公交场站,导致大量公交客流无法快速疏解,如华强北片区。因此,必须着力改善公交运行的外部环境,从道路网体系、快速公交走廊、公交专用道、充电桩等方面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的运行效率。

 

目前,深圳市公交场站用地118公顷,实际需求约240公顷,缺口达51%,夜间超过2000辆公交车需在路边停放。截至2010年8月30日,全市已规划的458个场站中,建成及接收改造场站仅41个,相当大部分的已规划公交场站无法落实用地。

 

高旭敏委员在发言中表示,解决公交场站问题的核心出路在于强化公交配建标准,在大型公共建筑、活动中心、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中配套提供公交场站。而目前深圳市建筑物配建标准以小汽车为中心,尚未有公共交通的配建标准。建议对公交配建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编制相关标准和导则,为《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修编提供技术依据。

 

这座城市,不但塞车,也“塞停”

 

政协委员高树为深圳市治理拥堵提出了多条建议。他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道路拥堵现象。高树在他的建议案中提到说,十多年前他就说过,这个城市该塞车的地方肯定塞车,不该塞车的地方也经常塞车。高树认为现在塞车现象更加严重,而且还增加了塞停在繁华路段想停下一辆车都极其困难。高树预测,一两年内深圳汽车增长速度不减反增,突破200万辆很有可能。道路设计和停车场的设计滞后,加上交通秩序管治和驾车者的行车规范存在问题,是造成目前深圳拥堵的重要原因。

 

高树委员建议,限制人头上牌量和家庭汽车保有量。可以考虑学习上海和北京,推行牌照摇号或抽签上牌。此外,以清理和消减为改革目标,控制公车增量和增长建设,企业车辆保有量与其纳税额挂起钩来。推行单双号出行制,广泛宣传并提倡搭车出行和短途步行。对长期运行在深圳的外来车辆实行登记制,进行必要的管治或适当收费。

 

高树认为,在推出治堵政策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摸底,建议相关部门就治理拥堵现象拟推出的措施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推出之前采取听证程序。可着手就治理拥堵问题之限车等措施上升到立法层面,可以考虑时机成熟时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法规予以规范。

 

$page$

 

委员建议地铁票价高峰时期半价

 

在听证会后深圳新通车的地铁票价之高,已经让不少市民大喊坐不起。政协委员孙湧评价说,新的地铁票价政策是典型的算小帐不算大帐的决策案例。为什么呢?因为过高的票价,抬升了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成本,同时也抑制了一部分潜在地铁使用者(尤其是原拟放弃购车或开车,而改为地铁上下班的部分白领人群),并恐将刺激更多人选择买车,加重深圳城市拥堵状况。在今年的提案中,孙湧委员直指“地铁网络是缓解交通困境的最主政策工具,地铁票价方案,应更主要从提高地铁公交分担率、解决全市交通拥堵问题出发,而不应从所谓‘地铁公司盈利减亏’出发,制订一个较具吸引力的价格方案,引导市民尽可能使用地铁出行,尤其是在交通最为拥堵的上下班高峰期。”

 

孙湧给出的建议是:现状是政府已确定了现行票价方案,则政府应尽快出台补救措施。除了月票等优惠方案外,本案建议在早上7点半到9点半,以及下午5点到7点,凡使用IC卡乘座地铁者,均实行半价优惠。政府财政直接补贴这一部分优惠金额。  他认为,此一建议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市委市政府的政治决心。

 

港澳委员详细剖析香港治堵的经验

 

深圳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邻居香港也遇到过。越修越宽、造价越来越高的马路,并没有让深圳人享受到多少畅顺,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在弹丸之地的港岛为什么并没有那么严重?港澳委员于是赶紧掏出香港的锦囊妙计来,至于深圳要不要学习香港的治堵方略,取决于深圳职能部门的智慧和执行力。

 

目前,香港铁路网络总长超过200公里,日载客量约占市内公交载客总量的34%、前往内地旅客占总量的70%。陈显康委员用了上述的数字来说明轨道交通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不控制小汽车的增长,不久的将来深圳就是一个打停车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注重严格管理,重典治理。

 

陈立德,高峰,蒋达伟,马少福等四名委员回忆说,召开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时,王荣书记曾问道各香港委员:为什么香港人在香港开车很守规矩,但到了深圳之后就乱开了?4名委员发现,此状况直至现在仍没有看到有明显改善。

 

四名委员发现,深圳道路设计不合理,包括:

 

1、深圳道路接口不一,红绿灯前是四线行车,但红绿灯后即变为三线。

2、高速公路路口指示标不够大或给大树遮盖,司机无法看清指示,一旦车开过头,即无法第一时间进行线路纠正。

3、没有可掉头的天桥,分离两方道路铁栏杆,导致司机逆线行车。

 

其次执法条例不完善,开车者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了道路的畅顺。陈立德等委员联名在提案中为深圳治理拥堵出招:香港道路多数为两车道,道路不宽却出行有序,此外还有单车道,自然有点绕,但是却避免了堵车现象的发生。

 

 

香港路面上布满了监控器,所以司机不敢违章。一旦有交通事故发生,拨打999报警电话后9分钟内警察即会赶到现场快速处理,也减少了拥堵现象的发生。香港的红绿灯都是按车流多少来设定的,形成了智能交通,每天地面上跑的巴士,有轨电车和出租汽车构成了香港路面公交的主体。借鉴外国经验:只在高速公路快线才建铁栏,其他双白线分离就足够。

 

陈立德等人呼吁:

 

1)增加地铁线路,让更多更多地区人员能够选乘地铁,防止交通阻塞。

2)降低公交价格,让更多人员选择乘坐公交,减少私家车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