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峰一号——黑土地上的匠心耕耘
在呼伦贝尔下辖的牙克石市,免渡河镇的 3000 亩黑土地上,每年秋季都会铺满沉甸甸的 “金豆豆”—— 这是牙克石市森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育的核心品种 “森峰一号” 土豆,森峰一号不用多施化肥,光靠自然肥力,维生素 C 和钾含量就比市场上普通土豆高一截。森峰薯业能把 “森峰一号” 做成牙克石的特色名片,靠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水土,更离不开总经理李学敏的团队在科技育种上的执着深耕。对李学敏而言,“森峰一号” 是带动 5000 余名农户(尤其妇女)增收的 “金纽带”。然而,这条 “纽带” 曾一度被崎岖的运输路牢牢困住 —— 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梗阻。“森峰薯业的种植基地离牙克石市区 20 多公里,田间路多是未硬化的土路,春季化雪时泥泞没脚踝,冬季积雪厚达半米,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里,普通农用车要么陷在地里出不来,要么拉着土豆跑一趟就磕坏不少;加上农忙时从基地到仓库、再到市区加工厂,往返运输要赶早贪黑,工人和车辆都熬得够呛。”她深知,解决运输条件差、人车负荷重等运输问题才能让种植户的汗水不白流 ,为此森峰薯业团队深入研究了市面上的皮卡车型,最终选择了江铃大道全能者。全能者以强劲的动力、出色的通过性、贴心的护薯设计以及便捷的智能配置,让森峰薯业的 “丰收路” 才真正通了、顺了。
二、全能者的 “破局之力”
“去年春天试第一台全能者时,拉着 500 公斤脱毒苗往基地送,土路刚化雪轮子陷进去半掌,我以为又要推车,结果踩一脚油门,2.3T 的动力直接把车拽出来了,一点没耽误播种。” 说起初次使用江铃大道的场景,李学敏至今印象深刻。
从 “陷车常客” 到 “全程顺畅”
基地在缓坡地带,田间垄沟最深 30 厘米,过去普通农用车过垄沟得减速挪,全能者却凭借空载 235mm、满载 216mm 的最小离地间隙和宽胎设计,过垄沟像 “跨台阶” 般轻松。冬天积雪没过车轮,李学敏选装的后桥机械差速锁派上了大用场:“去年 12 月拉土豆去加工厂,路面结冰打滑,之前的车走一步滑一步,全能者开着差速锁稳得很,零下 32 度也没出过险情。”
土豆保护:从 “损耗 8%” 到 “损耗 3% 以内”
“森峰一号最怕磕,以前用普通货车拉,1000 公斤能磕坏 80 公斤,现在用全能者能大大降低损耗率。” 李学敏指着货箱解释。耐磨胶涂层避免金属刮伤土豆表皮,长轴版货箱一次能拉 1500 公斤:“以前一天要跑 6 趟,现在 4 趟就够了,种植户们不用凌晨 4 点就起床装车。”
细节更见贴心:尾门缓降功能避免土豆受冲击,货箱集成照明灯让晚 8 点的装卸不用举手电筒,金属货架固定的防水篷布在秋雨里护住了土豆品质。“收购商一看土豆新鲜完好,出价都爽快。” 她笑着说。
不止运输,更在智能——让田间作业 “省心力”
农忙时,不仅司机累,农技员和种植户也得 “连轴转”,而全能者的智能配置帮大家 “减了负”。“农技员去地块查病虫害,开着 540° 全景影像,不用探头看路,田埂边的石头、坑洼都能看清,安全又省时间;用语音控制导航,说‘去三号地块’,直接就规划路线,不用停车输地址。” 李学敏说,之前农技员一天跑 5 个地块就累得够呛,现在靠智能功能,能多查 2 个地块,苗情监测更及时。
对司机来说,智能车机交互系统更是 “刚需”:农忙时要频繁联系收购商、加工厂,语音就能接打电话、发消息,不用手忙脚乱;前后排的电源接口和 40W 无线充电,让手机随时有电,“以前手机没电就像断了线,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联系不上人”。
三、从黑土到产业:巾帼领航的 “共生图景”
如今基地里的 全能者成了 “固定班底”:春播拉种苗化肥,生长期载技术员查病虫害,秋收运土豆,冬闲帮农户拉农资生活用品。“今年敢把种植面积扩大,全靠全能者撑着。”
在她看来,江铃的贴心不止于车:“我们路难走、土豆娇贵,江铃大道的配置全在点子上,这才是真懂农业人的疼点。” 作为带动 5000 多名妇女就业的带头人,李学敏正计划拓展土豆深加工:“有全能者跟着,从地头到加工厂的产业链能走得更稳。”
就像牙克石黑土滋养 “森峰一号”,江铃大道全能者守护着这份 “财富”。沃土出佳薯,好车助丰收,这位新农人带着她的 “森峰一号” 和靠谱搭档,正把马铃薯产业的故事越写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