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经济有问题但没危机
关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就是“影子银行”问题,我以为是不实指责。银行流动性又如此充裕,而一些领域的融资渠道被人为切断,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流动性泛滥成灾,而另一些领域受政策的干扰,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的领域,是干裂的,渴得要命。“影子银行”的作用恰在此,通过变通,它从这里引一点水,去浇灌另一个干渴的领域。这是这3年来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使得调控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效应部分得到了矫正。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充裕的是短期流动性,而影子银行放出去的资金的是长期的,就造成了期限错配,拿短期的流动性去发行长期的收益产品。当这类业务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的确会存在大面积违约的风险。
现在有些人看到了期限错配的违约风险,但把错了脉,下错了药。
中国经济有危机吗?
经济增速下滑,出现了“钱荒”,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等现象,导致了一些议论,即中国经济有没有危机。现在形成了一种气氛,对中国经济的共同诊断是有危机,或处在危机的前夜。很多投行所做的报告也在大肆唱空中国。
但中国究竟有没有危机,这个判断和分析重要,若对病症的分析不对,会乱吃药而出大事。
什么是危机,危机的标志是什么?是银行倒闭算危机?还是大量失业算危机?说中国经济有危机,这30年从未间断,年年有人喊。这里首先要研究一下危机的案例,把危机分门别类,再来对照中国,判断是不是有危机。
人类有史以来的危机有三类。第一类就是像欧债危机之类的,长期大规模的透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的。因为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累积到一定程度是再也借不到一毛钱,危机全面爆发。第二类是由于某个信号的误导,使得企业和个体出现大面积的决策错误,导致签订的合同大部分履行不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属这种。居民向银行借钱买房子,分期偿还,银行又通过衍生品市场把这个债务打包卖掉。次贷危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不会爆发,一是房价不降,二是居民收入是按照克林顿新经济时期的增速增加。而一旦居民的收入与预期不符合,还不了银行的钱,整个危机就会爆发。第三类是币值危机。币值剧烈的波动,尤其是发生严重的通胀通缩。
若说中国经济处在大危机的前夜,就要问究竟属哪一种危机。影子银行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吗?还不至于,危机一定是大面积的违约实质发生。地方债也是问题,但不是危机。哪怕地方政府的这个开发模式被毁掉,地方政府欠了一些钱,还是有办法处理的。人民币在升值,物价也比较稳定,中国发生币值大幅波动的危机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当下确有问题,但不是危机,且这些问题大多同自以为是的调控有关。病症找不准而乱治,倒真有可能把问题演化为危机。一个人感冒了,却误诊为癌症而去化疗,结果可想而知。
建议
最后谈一谈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一点建议。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这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但对未来乐观的少。
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要看过去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根基还在不在。这根基就是以极低的成本获取知识的途径,它没有断掉。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民众知识的增长。中国现在民间的知识增长很快,农民还在学习加工制造的知识,企业家在成批的成长,这些都表现为知识增量的存在。现在很多人担心美国搞再工业化会回流,担心制造业会转移到印度越南去,而我认为至少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无可撼动,因为中国民间获取知识的成本是个极限成本。中国是靠打工在“干中学”,知识更新的成本近于零;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同时,中国是一个大国,学习的环境好。一个小国只能学一部分,而全世界的企业都跑到中国来办厂,知识源头来自全球,其他小国是没有办法比的。这些优势怎么可能会在一夜间丢掉?中国的知识增量一直没有衰减的迹象,经济增长的根基没有坏掉。
但对未来的发展,我有一个担心。原来30年来改革开放,让各地区试而生成制度的方法逐渐被抛弃,现在从外面胡乱抄袭一些法条。大陆法的法条体系是人构造出来的,很粗糙,又想当然,表现出来就是很多法条成执行不了的一纸空文。如若严格执行有关税法,不偷税漏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会死掉,现在没有死掉,是因为企业或多或少都偷税漏税。
这些通用条款是如此的幼稚粗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大隐患,目前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泛罪化”,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违规,这其实是个“制度悲剧”。这些粗糙的通用条款若是完全的一纸空文也好,但又不是,执法部门还时不时来点检查执法。它造成的一个恶果是个体都没有安全感。如此粗糙的条款怎么能支撑得了中国经济日益庞大的体量?这些法条生成方式要改。
现在政府在力推升级转型,但什么是“升级”,不清楚。这个问题从知识的视角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经济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习,二是集成,三是大量原创知识的涌现。中国现在处在第二个阶段,即集成创新的阶段,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汇集起来,产生新的知识。现在世界开始进入到“智物时代”了,智能化、网络化是一大趋势,原来很多物品携带的是能量,现在注入了智慧,中国必须要抓住这个趋势,在集成创新的阶段时就融入智物时代,完成升级。所谓升级的要领就在这里了。
